佔畢隨錄之七
(首發)
單育辰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分爲甲、乙兩本,這兩種本子用字大都相同🧓🏻。此篇字形不算複雜👨🏿🦰🍐,可是語句苟省,再加上通假較多,很容易産生歧義🫨🫅🏽。下面我們準備這此篇簡文作進一步的研究👞。下面所揭之釋文,除了特別指出的地方是我們自己的意見外🧟,其他的考釋吸取了各家的說法🧝🏼,但各家說法如果一一指出的話,將十分繁瑣👨🏽⚕️,因此這裏就從略了♨️:
范戊曰:“君王有白玉三回(圍)而不戔(展)🏮,命爲君王戔(展)之,敢告於見<視>日。”王乃出而【甲1】見之。王曰:“范乘,吾倝(焉)有白玉三回(圍)而不戔(展)哉🤢? ”范乘曰:“楚邦之中有飤【甲2】田五貞(頃),竽、管衡於前;君王有楚,不聽鼓鐘之聲🫐,此其一回(圍)也。珪玉之君🟡,百【甲3】姓之主🧖🏽♂️,宮妾以十百數;君王有楚😮💨,侯子三人,一人杜門而不出🚴🏽♂️,此其二回(圍)也。州徒【甲4】之樂,而天下莫不語(御),之<先>王之所以爲目觀也;君王龍(隆)其祭而不爲其樂,【甲5】此其三回(圍)也👳🏿♀️🎉。先王爲此,人謂之安邦🚴🏻,謂之利民🙎🏿♀️。今君王盡去耳【甲6】目之欲,人以君王為所以(邀)。民有不能也,鬼無不能也📝🤷🏿♀️,民作而思(使)A【甲7】之,君王唯(雖)不B年🧑🦽,可也。戊行年七十矣🫅🏽,言(然)不敢睪(懌)身,君人者何必安哉🧑🏼🦰!桀、【甲8】紂🕵️♂️🧟♀️、幽🛀、厲🫰🏻,戮死於人手,先君靈王乾溪🚴🏽♂️、云
(廩)。君人者何必安哉⭐️🎰!【甲9】”
簡1及簡2的“回”字🤟🏻,整理者濮茅左先生以爲量詞🚮,義同“塊”;[1]陳偉先生讀“回”爲“瑋”,認爲是“稱美🙆🏿♂️、珍視” 義;[2]董珊先生認爲“回”可讀爲“璺”,爲裂縫之義;[3]苦行僧(網名)認爲讀爲“純”。[4]我們認爲以上說法於文義或聲韻都有問題👨🏽🎨,此簡的“ 回”應讀爲“圍”🧑🏻🎨,是一種表示周長的單位。“回”在楚簡中常用爲“圍”⛩,比如“上博六”《申公臣靈王》簡5的“王子回”即“王子圍”;又如上博七《凡物流形》簡9之“十回(圍)之木,其始生如孽。”中的“回”即用爲“圍”。
簡1及簡2其出現了三個“戔”字,濮茅左先生疑讀爲“殘”或者“賤”。何有祖先生讀“戔”爲“踐”,並說🦻🏼:“指履行;實現🥖👩🏿🦳。……或指陳列整齊貌。《詩·小雅·伐木》💂🏻♂️:‘籩豆有踐,兄弟無遠🐦⬛。’鄭玄箋:‘踐🧚♂️,陳列貌🤦♂️。’這裏指爲楚王展示白玉。”[5]水土(網名)把“戔”讀爲“遷”;[6]陳偉先生讀亦“戔”爲“踐”,認爲是“居處👦🏿、擔當”的意思🧑🏻🦳;苦行僧(網名)把“戔”讀爲“薦”🍨,認爲是“籍墊”的意思。我們認爲此篇的“戔”應讀爲“展”,是省視的意思。“展”,端紐元部,“戔”,精紐元部👌🏼,二字音近可通。“展”義爲何有祖先生已引《詩經》“籩豆有踐”及鄭箋:“踐,陳列貌。”認爲其義爲“陳列整齊貌”,但此“有踐”之“踐”爲形容詞,不如讀動詞的“展”爲佳。在典籍中👮🏼♀️,有“展車”(《國語·周語》)🤜🏼、“展幣”(《儀禮·聘禮》)、“展犧牲”(《周禮·春官·宗伯》)、“展器陳”(《周禮·春官·宗伯》)等語,亦有“展玉”之文,如《史記·周本紀》👩🏿⚕️:“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可見我們把“戔”讀爲“展”是比較合理的。
篇中其餘的三處“回”字🫸🏿🤕,濮茅左先生讀爲“違”,認爲是“違先祖之道”;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以爲是“差異、不一致”的意思🙅♂️,並以爲這個“回”與簡1👩🏼🍼、簡2表示量詞的“回”爲諧音雙關;[7]而董珊先生把所有的“回”都讀爲“璺”,認爲這四處的“璺”爲“缺点”的意思。如果依從大家的理解,則篇中所言的“君王不聽鍾鼓之聲;君王只有妻妾三人💁🏻♂️;君王隆其祭祀而不爲其樂”這三種品行,范戊都認爲是缺點。如董珊先生即認爲本篇的內容是“反对居上位者过分节俭,提倡有等级制度的耳目声色娱乐。” 可是這種提倡君王享樂的思想在先秦典籍中絕不一見的。如果我們往簡單的方面考慮🧠,此三處的“回”應和簡1、簡2的“回”一樣,都應讀爲“圍”👩❤️👩。簡2 至簡5范戊相應之話的意思是說:“君王不聽鍾鼓之聲,此爲一圍之玉;君王只有妻妾三人,此爲一圍之玉;君王隆其祭祀而不爲其樂,此爲一圍之玉。這種美好的品行加起來猶如三圍之大的白玉。”这些是范戊稱贊楚王的話。
范戊下面所說的話(簡5至簡9)文句簡約🤘🏿🗒,且有一些疑難字🕵️♀️,對大家探討此篇的意義起了一定的干擾。下面我們對其作一些解讀:
簡6的“先王爲此🌟,人謂之安邦,謂之利民。”的“此”,從邏輯上看,只能是指代的“君王不聽鍾鼓之聲;君王只有妻妾三人🙅🏽♂️;君王隆其祭祀而不爲其樂”這三種品行💽。
簡7的“”♎️,董珊先生讀爲“徼”,而季旭昇先生進一步認爲有“徼名”之義。如果此字果真如董珊先生所謂讀爲“徼”的話,或許是“徼福”之義🕡。“人以君王為所以
(徼)”的意思是“人們認爲君王的這種行爲可以徼福🧚🏻🧑🤝🧑。”
A字甲🧰、乙兩本作下形:
從字形上看,A右旁應爲“雚”簡省之形,[8]此字可隸定作“讙” 🧏🏼♀️,這裏應讀爲“觀”🧑🏼🦳🙌🏿。
B字作下形🧯:
濮茅左先生釋爲“長”,而董珊先生則認爲從“人”“亡”聲而讀作“荒”,把“君王唯不荒年”理解爲“今君王之世并非荒年”,季旭昇先生從董先生之說⚪️,把B隸定爲“巟”讀爲“荒”😰,但認爲“荒”是“從樂”的意思,把“君王唯不巟年”理解爲“君不卻不知道好好享受生命”。從這兩位先生的釋讀可以看出,把B讀爲“荒”▪️,將很難解釋簡文🎨。並且🤹♂️,與“君王唯(雖)不B年”緊密相接者爲“戊行年七十矣”👨🏻🍼,二者的“年”的意思應相同,都應是年齡的意思。我們反復斟酌🚶➡️,認爲B還應理解爲“長”的訛寫爲好🧚🏼♂️,“長年”一辭典籍多見👩🏼🚒,B與楚簡常見的 “長”字相較🤦🏿,只是最上端缺失了一橫。“上博四”《逸詩·交交鳴》簡1的“長”作“
”形⏳🚖,左邊多寫了一撇🏇🏽,其訛書情況與此有點相似⛺️。[9]
簡8的“言(然)不敢睪(懌)身”中的“然”和“懌”,我們從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的考釋🍕,“睪(懌)身”一詞又可見“上博三”《彭祖》簡6“心白身澤(懌)”之“身澤(懌)”。簡8和簡9的“君人者何必安哉”的“安”,我們認爲是“安全”之義,整句意是說統治人民的君王何必就是安全的?此句是承上文“鬼無不能也🧏♂️,民作而思(使)觀之”而言的🚙,猶言♡:君王如果荒淫享樂,那也不是安全的,會受到鬼神的懲罰 。
“”字從羅小華先生隸定,“云
(廩)”應是地名。 [10]
這樣,簡5至簡9范戊的那些話的大意就是🗺:
楚邦先王如果爲此“不聽鍾鼓之聲、只有妻妾三人👨🔬、隆其祭祀而不爲其樂”這三種品行,人們會說這樣的行爲是安邦利民。現在君王您盡去聲色耳目之欲,人們認爲這種行爲可以徼福。人有不能做到的事,鬼神卻沒有不能做到的事,人作事而使鬼神觀看他們的行爲(以此來定人之賞罰)。君王您即使不能得到高齡🥅,也可以了(言鬼神也會以其他方式償其品行🕎。)我范戊快七十歲了🏪,然而也不敢使身體悅樂安逸。統治人民的君王何必就是安全的呢?然後范戊又舉出幾個荒淫享樂的君王卻身死國亡的記載再次說明統治人民的君王不一定就是安全的🦻🏽。
附記☞:此篇根據筆者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網🧛🏿♀️, 2008年12月31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 Src_ID=580🚵🏽♀️。)後所附ee(網名)2008年12月31日的發言整理而成,因筆者尚未見到竹簡圖版🙎🏿♂️,故難免出錯,今先發表以供大家批評🕘。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89-218頁。
[2] 陳偉🤷🏼:《〈君人者何必安哉〉初讀》🤾🏻,“簡帛”網🕦,2008年12月3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21🧑🧒。
[3] 董珊:《读〈上博七〉杂记(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08年12月31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85🎏✔️。
[4]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 2008年12月31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80後所附苦行僧(網名)2009年1月1日的發言👷🏻♂️。
[5] 何有祖😛:《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簡帛”網✤,2008年12月3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18🙇🏼♂️。
[6] 參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後所附 水土(網名)2008年12月31日的發言。
[7]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注4、注11,2008年12月31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80。
[9] 此承孫飛燕先生告知👩🏿🔬,特此致謝。
这样讲讲不通吧?
上文言簡7之“讙”讀爲“觀”誤🙋🏽♀️,應讀爲“勸”🧛🏽,即“勸善罰惡”之“勸”⚓️👳🏽♀️。此“勸”字寫成從“言”的“讙”大概是爲了和簡5的“觀看”義的“觀”相區別。
又簡8、簡9之“何必安”可補充如下:應讀成“何/必安”而不是“何必/安”。
以“围”修饰“玉”,文献罕见🏊🏻♂️,且如是读“白玉三回”将无法解释𓀖👌🏼,将“回”读为“围”恐不可从;文献中虽有“展九鼎保玉”之说⚆,但此处的“戋”与彼处的“展”所处语境颇为不同🙋🏼,把单先生所列文例检出🤸♀️,粗玩文意即可知晓,两字恐难以牵合,读为“展”恐不可从。
释廩🏒,恐需要再考虑,郭店《老子甲》30號簡“弥”字的写法与其下部同。当然楚简中还有很多底部不封口的写法🏋🏿♂️,可以参看↘️。
安,是解释为安全好,还是解释为安逸好?
這篇小文寫出之後,我們已經對其中的一些說法做了補充🙋🏿♀️。[1]這幾天🕷,我們在網上陸續拜讀了很多新的文章,經過思索,我們認爲這篇小文提出來“回”讀爲“圍”,“年”字的隸定以及“長年”爲高齡的意見大概無誤。目前楚簡中所見的“回”全是用爲“圍”的🚝,這裏還可以補充一例♿️:“上博七”《鄭子家喪》甲本簡3及乙本簡3📥:“起師回(圍)鄭”,即“起師圍鄭”。[2]
古人常把表示周長的單位稱爲“圍”🧔♂️,其所施用者不僅限於樹木,還見於以下幾種: (1) 《墨子·備高臨第五十三》📴:“筐大三圍半,左右有鉤距,方三寸🤸🏻♂️😨,輪厚尺二寸。” (2) 《漢書·眭弘傳》:“孝昭元鳳三年正月,泰山萊蕪山南匈匈有數千人聲🏊🏼♂️,民視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圍👠,入地深八尺🤡,三石為足。” (3) 《漢書·王莽傳下》:“有奇士🟪,長丈,大十圍𓀃,來至臣府🧑🏽🚒,曰欲奮擊胡虜🚂,自謂巨毋霸。” (4) 《論衡·祀義篇》🚹:“中人之體七八尺,身大四五圍,食斗食👂,歠斗羹,乃能飽足⛄️。” 這說明🤘🏿,筐、人腰以及石頭的周長都可以用“圍”來表示👧🏼。而玉與石爲一類,可見玉也用“圍”來表示是不足爲奇的🧑🏿🍳。 關鍵是簡7的“ [囂+戈]”的意義💅,我們當時沒有什麽見解,現在根據古文字中“[囂+戈]”及“囂”的用法💇♂️,我們把這個字試釋如次🏊♂️: “[囂+戈]”及“囂”字古文字出現的次數較多🙆,常用爲“連敖”、“莫敖”之“敖”,除此之外,又見於: (5) “上博一”《孔子詩論》簡21👩🏻🍼:“《將大車》之囂也♘,則以爲不可如何也。”《將大車》指《詩•小雅•無將大車》,其文爲:“無將大車💃🏻🥩!祇自塵兮⛷。無思百憂🏯!祇自疧兮。 無將大車!維塵冥冥。無思百憂!不出于熲。 無將大車!維塵雍兮🧑🏼🚀。無思百憂🙏🏼!祇自重兮。” (6) “上博五”《三德》簡5:“變常易禮,土地乃坼👊,民乃囂死”。此“囂”字李天虹先生讀爲“夭”,認爲“囂”,曉紐宵部,“夭”👨👨👧👧🧒🏼,影紐宵部,二字音甚近,並舉《大戴禮記·易本命》及“孔家坡”漢簡《歲》篇之“夭死”爲證,甚確🍟。[3] (7) “上博五”《三德》簡16🎻:“喪以係(繼)樂,四方來囂”🦜。此文用見《呂氏春秋·喪農》:“喪以繼樂,四鄰來虐。”[4]可見此簡的“囂”義應與“虐”同💇🏽♂️,有“災害”義,由例(6)推之,我們懷疑此例的“囂”或可讀爲“妖”。 由(6)、(7)可知楚簡的“囂”常表示一個不好的意思🛢。由此再看甲本簡7“人以君王為所以[囂+戈]”的“[囂+戈]”似亦應如(6)一樣讀爲“夭”😈,是“夭死”的意思,且“[囂+戈]”字從“戈”,也可能用意符會其不好之意🫄🏼。這樣解讀之後🥛,此處“夭死”之義的“[囂+戈]”與甲本簡8“君王唯(雖)不長年”中的“長年”正相對應😄。 甲本簡5至簡9范戊的那些話的大意可翻譯成💕: 楚邦先王如果爲此“不聽鍾鼓之聲、只有妻妾三人、隆其祭祀而不爲其樂”這三種品行,人們會說這樣的行爲是安邦利民。現在君王您盡去聲色耳目之欲,有人卻認爲這種行爲會給您帶來夭亡。人有不能做到的事📖,鬼神卻沒有不能做到的事,人作事而使鬼神依據他們的行爲來勸善罰惡。君王您即使到不了高齡🧎♀️,也可以了(言鬼神也會以其他方式賞其品行)。我范戊快七十歲了,然而也不敢使身心安逸🤹🏻♂️。統治人民的君王怎麽就一定是安全的?然後范戊又舉出幾個荒淫享樂的君王卻身死國亡的記載再次說明統治人民的君王不一定就是安全的來說明君王還是應該儉約爲好。 我們這樣翻譯🪫,就較好的解決了簡甲8“君王唯(雖)不長年,可也”一句爲什麽會用“雖”(“即使”之義)來強調的問題🧊。並且🚴♂️,由此可以看出“今君王盡去耳目之欲,人以君王為所以[囂+戈]”、“民有不能也,鬼無不能也,民作而思(使)讙(勸)之”🤵🏽♂️、“君王唯(雖)不長年🤾♂️,可也”、“戊行年七十矣✳️,言(然)不敢睪(懌)身”這四句話是有很強的邏輯關係的🎸7️⃣:“ [囂+戈](夭)”🦨、“長年”、“行年七十”一個接一個的出現,都與“年齡”有關係,其間插入的“鬼神沒有不能做到的事”,是從“人有不能做到的事”這句話來的🤛🏻,而“人有不能做到的事”又是由“有人認爲這種行爲會給君王您帶來夭亡”這句話來的🧑🏻🦽➡️👷🏽。也就是說:君王您不用管人們的意見如何,您只要繼續做這種儉約之舉🪽。那些說閑話的人有做不到的事🕷,鬼神卻沒有做不到的事,鬼神可以依據您美好的品行對您進行獎勵。君王您即使到不了高齡🙍🏼♀️🥙,也可以了🔫,鬼神照樣會以其他方式對您的品行進行獎勵。 在這篇意見裏,我們力求運用奧卡姆剃刀的原則👩🏼,剃除一切曲折而複雜的思維🥟,從而使這篇簡文的解釋變得簡單而有邏輯🏚,而這個方法,正是愛因斯坦在科學研究上的運用的簡單性思想📹。[5]雖然在本文中✧,我們還不能做到這一點,但我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1] 參看單育辰🏌🏿♂️:《佔畢隨錄之八》,“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09年1月3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06🤵。[2] 上博五《姑成家父》簡9“ (回)而予之兵”的“回”的寫法與上舉表示“圍”義的“回”字不同,是因為“ ”是用來表示“回轉、回還”之“回”義,而非用來表示“周長”的“回(圍)”義🥄,這兩個詞義在一些楚簡裏在字形上應該是有區別的。[3] 李天虹:《〈上博(五)〉零識三則》,“簡帛”網👩🏻💻,2006年2月2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6🍢;又,李天虹📺:《〈上博竹書(五)〉零識》👰🏻♀️,《簡帛研究二〇〇六》,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第34頁。[4] 簡文可與《呂氏春秋》相參照爲范常喜先生指出,參看范常喜:《〈上博五•三德〉劄記三則》,“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2;又,范常喜:《〈上博五·三德〉與〈呂氏春秋·上農〉對校一則》😪,《文獻》2007年第1期,第25-29頁。[5] 參看孫世雄:《論邏輯簡單性思想的歷史發展》📦,《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第47-52頁📑;朱亞宗:《愛因斯坦簡單性思想述評》,《哲學研究》1985年第7期🔒,第33-40頁;又,單育辰:《<佔畢隨錄之六>補記》,“簡帛”網,2008年9月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70🌐。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