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及其相關諸字
(首發)
何家興
安徽大學中文系
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有一字作:
甲本9
乙本9
原簡整理者濮茅左先生認為“‘’🌌,‘旱’聲。字待考,讀為‘姦’🧑🏼⚕️。”[1]復旦大學讀書會認為“
甲乙本分別作
👶🏽。兩本簡2均有‘倝’,作
形🐉。‘
’當爲此二字之訛誤。‘倝溪’當即‘乾溪’🧎➡️。”[2]
楚靈王建乾溪之臺而速禍之事👩🏻🎓,文獻多有記載。“溪”讀作“乾溪”是十分正確的🤙🏼。對於該字字形的分析🧑🏽🍳,復旦大學讀書會的訛誤之說值得商榷。我們認為此字是一個雙聲符🫃🏽⛑,從“旱”從“
”,二者皆聲(上古,乾屬群母元部;旱屬匣母元部;從“
”之字亦属元部[3])。雙聲符字或稱兩聲字,在古文字材料中是個常見的現象,已經有學者作過專門討論👩🏽🚒。[4]
從“”之字古文字多見🚀,對於它的釋讀和形體來源的分析尚存在不同的看法🚵🏽♂️。下面試作分析🏊🏿♀️👨🦼:
一🧗🏼♂️、曾侯乙器中的“”
曾侯乙墓編鐘中的“”字,有以下四式😫:
A《集成》289.2
《集成》290.
《集成》295.2
B從“口”《集成》288.2
🧺、
《集成》322
、
《集成》319
、
《集成》322
🫵🏼、
曾侯乙鐘掛件
《集成》346
曾侯乙磬刻文
C從“甘”《集成》326
D從“月”《集成》330
四式之中A式為最簡🤸🏽,與《上博三·周易》簡二中的字完全相同。“
”字多釋作“嗣”,在鐘銘之中與“羸”組成一詞🏊🏻♀️。裘錫圭😏、李家浩先生〈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及考釋〉注14中認為“羸
”應該就是見於《國語》的「羸亂」,並且推斷“亂”應是“
”的訛字,“
”、“
”皆從“司”聲,亦可通用。
《國語·周語下》:“反及嬴內💔,以無射之上宮布憲施捨于百姓,故謂之羸亂,所以優柔容民也🧳😮。”裘錫圭🧑🏽🦰、李家浩先生認為“羸”應該就是見於《國語》的「羸亂」,這是富有卓見的。聯繫從“
”之字來看🧽,這些字可以分析為從“子”“
”聲為妥,直接讀作“亂”💖🥨。[5]
二🦇、楚簡中從“”之字
楚簡中從“”之字多見:
A(
)
《包山》151
《九店》M56·13
《九店》M56·20
《九店》M56·22
《九店》M56·24
《九店》M56·21
B備(宛)《上博一·詩論》20
《上博一·詩論》22
C(耎)
🫃🏻🧚🏿♂️、
📀🐌、
、
《上博三·周易》2
這些字引起了很多學者的注意,何琳儀、徐在國師認為“我們懷疑所從的
即戰國楚文字‘備’…‘
’字應分析為從‘艸’🧑🏼🦱,‘备’聲👩🏽✈️。‘备’為‘原’字異文Ⓜ️,故‘
’為‘
’之異文♣︎。”[6]何👨🏼🎤、徐二師利用相關字形的變化規律、追溯了“原”字形體的歷時演變,信而有征;並贊同李零先生的觀點,將其讀為“畹”👦🏼。《上博一·詩論》中的“
”字,2001年1月2日李學勤先生在安大演講時認為“‘
丘’即今本《詩·陳風》”之《宛丘》篇”[7]這一觀點得到了學界的認同✍🏽🤸🏿♂️。關於《上博三·周易》中“
”字的釋讀及來源分析曾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徐在國師認為“按:此字從‘子’沒有問題👩🏼🍼,但是‘子’上絕對不是‘而’,應該是‘夗’🙆🏼♀️。字又見於曾侯乙墓編鐘銘文,舊釋為‘嗣’,現在看來是錯誤的(字當讀為‘亂’,詳另文)🕷。楚系文字中從‘夗’聲的字很多,如:《包山楚簡》151簡中從艸📸、從田👩🏽🌾、夗聲之字,又見於九店楚簡56·13、56·15🧑🏻🦯➡️、56·20🙇🏽♂️、56·24🔫。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21、22中的‘宛’等字所從的‘夗’均與A所從同🪂。A似應讀為‘耎’。‘夗’😐、‘耎’上古音均為元部字。‘耎’、‘需’二字古通。詳見高亨《古字通假會典》212頁👋🏼。因此👦,A當讀為‘需’。”[8]其後,有很多學者進行了討論🚵🏿。[9]其中👲🏼,馮勝君先生在劉釗先生《釋古文字中從夗的幾個字》一文的基礎上,詳細排列出“夗”形在不同時期演變的序列,並且贊同徐在國師將“
”分析為“從艸從田夗聲”觀點(引者按:徐在國師的這一觀點🌥,後有發展)。[10]關於“
”符的來源👩🏻🔧,馮先生的文章討論得十分詳盡,有一定的說服力🫴。從“
”之字的通假情況來看🚵:
—(疑紐元部)
备—宛(影紐元部)
—耎(日紐元部)
—亂(來紐元部)∕嗣
—乾(群紐元部)
以上諸字韻同聲近。“夗”及從“夗”之字古音屬影紐元部,因此“”由“夗”演變而來具有一定的根據;曾侯乙器中的“
”可直接讀作“亂”。
2009年元月4日淩晨五時寫畢。
附記👨🏿🏫☄️:本文的某些觀點來源於徐在國師的課堂啟發,謹致謝忱;文中錯誤由本人負責。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1月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1月4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208頁。
[2]復旦大學讀書會💙:《〈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http://www.guwenzi.com)👌🏻,2008年12月31日🧝🏿。
[3]何琳儀、徐在國師:《釋》🤌🏼,《新出楚簡文字考》,第296頁,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4]如陳偉武:《雙聲符字綜論》🦸🏿,《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第328—339頁,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黃麗娟🧎🏻♀️:《戰國多聲字研究》⚗️,《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第174—184頁🏊🏿,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孟蓬生《上博竹書〈周易〉的兩個雙聲符字》(http://***********)2005331🏠。
[5]這一觀點徐在國師在《金文課》(2008年5月)上曾提及🤽🏻,我們認為可以信從。
[6]何琳儀🤰🏼、徐在國師☝🏽:《釋》,《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7]轉引自何琳儀、徐在國師:《釋》,《新出楚簡文字考》🧈,第295頁注釋4,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http://***********)2004年4月24日。
http://***********)2004年5月3日;陳仁仁👨👧👧:《上博易文字考釋述要》(http://***********)2004年7月4日。
[10]馮勝君:《釋戰國文字中的“怨”》,《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 ||
<DIV class=ForumPostBodyArea><DIV class=ForumPostContentText id=postcontent8534>![]() ![]() |
----
,
1、“倝”上“屮”拉直成“十”;
2🟠、“十”連筆作“乙”。
我是這樣理解的😧。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