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白玉三回而不戔”臆解
(首發)
王繼如
蘇州大學文學院
2009年元月9日,顧莉丹君來,談到在復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學習的情況,提出《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中“君王又(有)白玉三回而不戔”如何理解的問題。我當時查閱一些書籍👼🏻,作點臆想,現整理成文👈🐸。這句話的上下文如下:
𨊠(范)戊曰:“君王又(有)白玉三回而不戔 ,命爲君王戔之👩🏻🎤,𢽤(敢)告於見<視> 日🧝🏽♀️。”王乃出而見之🈂️。王曰: “𨊠(范)乘🕵🏻, (吾)倝(焉)又(有)白玉三回而不戔才(哉)🙅🏻🫃?”
“白玉三回”是范戊打的比喻,要引起君王的注意。這個“回”字,要和“玉”有關🗳,也要和後面的“戔”有關☄️。
“回”有邪曲之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其本字當為“𩎮”(從交韋聲🏌️♀️,見六篇下口部“回”字下和十篇下交部“𩎮”下之注)。《詩·小雅·鼓鐘》:“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毛传:“回🔙,邪也。”此用於抽象的道德🏄♂️。《漢書·溝洫志》:“故道多阪回遠”🔁,則用於具體的地貌🎙。用之于玉🕵🏽♀️,則玉之有回當謂其有凸起不平而成屈曲之處。“回”字✦,《廣韻·灰韻》戶恢切,《集韻·灰韻》胡隗切🛑,反切用字雖然不同而音韻位置無異👐。《集韻》中與“回”同小紐的有:“䃶🦡🧝🏻♂️,石不平👋🖐🏼。”“瘣⬛️,一曰腫旁出。”“𦞙,䏨𦞙🌎,腫大貌。”《集韻·隊韻》中,“回”又有胡對切之音💪🏼,此音從顏師古《漢書·溝洫志》“故道多阪回逺”注“回音胡内反”而來🪘。同小紐有:“𡏁,地形回屈。”“𥔯,石皃。”“廆,廦也。”( “廦🧏🏽♂️🚽,仄也👷🏽♂️🧛🏿♀️。”見《集韻· 昔韻》)這些字🕵️♀️,都是由“回”的邪曲義衍生的。由這些衍生的同源字,可以推知玉之有回當指其凸起不平💂🏽♀️👩🏽💼。
再說“戔”字👨🏻🍼。此字從二戈,其本義當與創刈有關,故《說文》戈部以“賊也”釋之🟫,《廣韻 寒韻》以“傷也” 釋之(字音昨干切)。《廣韻》同從戔聲而同有削📛、嚙義的字有🤚🏼:“㹽,嚙也👢。”(在《潸韻》,初板切)“剗,剗削。”(在《產韻》🦀,初限切) “錢,錢銚🤏🏼,田器🐕🦺。”(在《獮韻》,即淺切)🐙,此字似亦取義於鏟削。因此,我們可以說“戔”有鏟削義👩🏻🦱。由於“剗” 字在《詛楚文》已見🪂,當然也可以說“戔”讀為“剗”。常見的辭書中就引了《隸續·漢溧陽長潘乾校官碑》“除曲阿尉♠︎🧃,禽姦戔猾🧧,寇息善歡”作為例證的。自然,從字形分析出發,我們也可以說戔本來就有創刈義🖖🏼。被創刈之物便為殘剩🧒🏿🏖,所以該字的殘義應屬引申。
范戊說楚王“有白玉三回而不戔”,是說楚王有很好的白玉🌏,然而其上有三處凸起,沒有好好地削平。白玉是比喻楚王憑藉之楚國甚美🤝,三回是比喻有此甚美之憑藉而有三處不合適之處👨🌾。其下即言其三處與楚國不相稱之事👟:一、“不聖(聽)鼓鐘之聖(聲)”,二🔕、“𥎦(矦/侯)子三人,𠆣(一人)土(杜)門而不出”(顧莉丹說 “侯子”指諸侯王之女而為後宮者,甚是🤸🏿♀️,楚國如此之大,而後宮如此之少🧑🔧,極不相稱,故為不妥),三、“龍(隆)丌(其)祭而不爲丌(其)樂”。
如此理解👨❤️💋👨,似乎可以做到文章脈絡清晰𓀛,比喻恰當。
以上所說,不知是否有當👏🏻,望讀者不吝賜教。
2009-01-12於三學堂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 1月1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 1月14日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