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劉雲🌳:說《上博七·吳命》中所謂的“走”字
    在 2009/1/16 16:51:00 发布

    說《上博七·吳命》中所謂的“走”字

    (首發)

     

    劉雲

     

    北京大學中文系

     

    《上博七·吳命》1號簡和9號簡中各有一個所謂的“走”字(下文用A指代此字)🐻,此為整理者所釋🤌🏻,[1]諸家無異詞🥰。我們認為此字其實并不是“走”字,將此字與楚簡中的“走”字和從“走”之字所從的“走”字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來,楚簡中的“走”字和從“走”之字作如下之形:

    (包山2.100)、(上博三·周易54

    (曾侯乙158(上博六·用曰10

    很明顯🤸🏽‍♂️,A與上揭“走”字和從“走”之字所從的“走”字并不相同,A的上部構件的下端比正常“走”字的相似部位多了一個向上開口的弧形。

    我們認為A可能是“害”字🤦🏽‍♂️,或“遏”字,或“𨘇”字,或“舝”字🐿。

    上博簡中的“害”字有作如下之形的(下文用B指代下錄二字):

    (上博一·孔子詩論7)、(上博一·孔子詩論10

    AB比較一下,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來它們的上半部分是相同的,只是下半部分有些不同。

    如果A是“害”字的話,它們的下半部分就應該是有淵源關系的🏊‍♂️,下面我們略述由BA的演變過程。由BA的演變過程可能有如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

    楚簡中的“害”字和從“害”之字還有寫作如下之形的(下文用C指代下錄“害”字)✝️🧑🏻‍🦼‍➡️:

    (郭店·老子甲28)🧖🏻‍♀️、(上博五·姑成家父4

    C底部的“口”和上部的 “宀”形去掉后,剩下的部分和反寫的“止”字十分相近,這樣形狀的正寫的“止”字可參看下列從“止”之字中“止” 字的形體:

    (上博二·民之父母8)、(上博五·競建內之5

    反寫的“止”字往往被同化為正寫的“止”字⚄,試看下列兩個“癹”字:

    (上博五·鬼神之明 融師有成氏7)、(上博二·昔者君老4

    第一個“癹”字左邊的兩個“止”字是反寫的⏭🍙,而到了第二個“癹”字左邊的兩個“止”字就是正寫的了🧍🏻‍♂️。

    既然反寫的“止”字可能被同化為正寫的“止”字,那么C中反寫的“止”字形構件很有可能在其表意性模糊的情況下被同化為正寫的“止”字。而BC的區別只在于字形頂端一曲筆的有無,所以B中反寫的“止”字形構件也很有可能被同化為正寫的“止”字,這樣的話B就變成了一個從走從口的字,而楚文字中字形底部的“口”往往可有可無🦵🏽,所以B有可能又變為“走”,這樣就和真正的“走”字訛混了🫳,為了避免字形訛混造成的混亂,書寫者於是又在字形中間加了一個向上開口的弧形🧏🏽,這樣A就形成了。

    第二種🦧:

    B中的“口”省略掉,下部的兩橫再省掉一橫🕎,這樣就與上揭字同形了⚈,然后像第一種情況所述一樣也再在字的中間加一個向上開口的弧形,再將“止”字略為變形就形成了A

    第三種:

    B中的兩撇再加一筆直接變成反寫的“止”字💇‍♂️,這一變化過程可與“近”字所從“止”字的演變作個類比:“近”字有作形的,也有作形的。然后反寫的“止”字再同化為正寫的“止 ”字🍗,然后再省掉下部的“口”,這樣A就形成了。

    如果A不是“害”字的話,它可能是個從止害(戰國楚文字中的“害”)省聲的字,可能是甲骨文中的 (《甲骨文合集》67正)在戰國楚文字中的流變。甲骨文中的這個字,于省吾先生釋為“途”,[2]趙平安先生改釋為“達”,[3]最近劉桓先生撰文認為此字從止害聲,又將此字改釋為“(遏)”🦺🪑,[4]如果劉桓先生所釋不誤的話💌,A就可以釋為“遏 ”了。

    如果A不是“害”字的話,它還可能是個從止聲或舝省聲的字,疑即《說文解字·辵部》的“𨘇”字[5]⚪️。不過A也有可能就是“舝”字的一個異體。

    不過🧕🏻,無論A是“害”🍖、“遏”、“𨘇”⛹🏻‍♂️,還是“舝”,其與“害”聲音十分相近是可以確定的,這一點可以參看裘錫圭先生在《釋 “”》一文中的論述, [6]有了這樣一個立足點我們再來看看A在簡文中應該怎么解釋。

    我們先來看看1號簡中A的意義,下面參考學者們的意見將其所在的文句轉錄於下🐗👄:

    =(先人)又(有)言曰:“馬(將)A🕚,或(又)[7]童(動)之🧔🏿,速(蹶👨👩🏻‍🎓?)。”

    在討論此A的意義之前,我們先把范常喜先生和沈培先生所列舉的傳世文獻中與簡文相似的“先人”之言轉錄於下:

    《漢書·賈鄒枚路傳》💳:“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之💪🏼,系絕於天下不可復結☕️,隊入深淵難以復出。”

    《說苑·正諫》🎩:“馬方駭而重驚之🗳,系方絕而重鎮之👩🏻‍🔬,系絕於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

    《孔叢子·嘉言》:“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重而填(鎮)之🏌🏽。馬奔車覆,六轡不禁;系絕於高,墜入於深❔😪。其危必矣!”[8]

    將簡文中的“先人”之言與傳世文獻中的“先人”之言對比一下😵👨🏼‍⚖️,我們可以看出👷🏿‍♂️🍳,簡文中的“馬(將)A”對應傳世文獻中的“馬方駭”, A與“駭”應該是同一個詞或意義相近🧑‍🚒𓀍、相關的詞。

    我們認為A與“駭”是同一個詞🕟,只不過A是“駭”的通假字。我們上文說了A與“害”聲音十分相近,而“害”和從“害”聲的“割”都可以與“介”相通,如弔(叔)多父盤的“受害福”,《易·晉》作“ 受茲介福”✭,無叀鼎的“用割眉夀”,《詩·七月》作“以介眉夀”💅🏻,從“介”聲的“疥”與從“亥”聲的“該”、“痎 ”可通,如《左傳·昭公二十年》🧖‍♀️:“齊侯疥遂店🤼。”《經典釋文》🏣:“疥,梁元帝音該🧟‍♀️,依《字則》當作痎,《彥氏家訓·書證》同。”可見,從“害”聲之字與從“亥”聲之字可通,那么順理成章地A可以通假為“駭”。[9]

    下面我們再參考學者們的意見將9號簡中A所在的文句轉錄於下🤾‍♂️:

    *(以)(賢?)多(期)。隹三夫=(大夫)丌(其)辱昏(問)之,今日隹(唯)不(悔🦸🏽‍♂️?)既(犯?)矣🏃‍♀️‍➡️。自暑日(以)(往)👬🏼,必五六日🙋🏼‍♀️👩🏼‍🦲,皆(敝)邑之(期)也🏃🏻‍➡️。吳A(陳)。楚人爲不道,不思丌(其)先君之臣事先王🍋。 灋(廢)丌(其)(⛹🏼‍♀️?)獻🐢,不共(承)王事。我先君蓋(闔)[]

    整理者釋A為“走”,認為🈳:“‘走’👨🏿‍🎓,去,離開👩🏿‍🎨。‘吳走陳’🤜🏽,吳軍離開了陳地。”如果此處果真如整理者所言是“吳軍離開了陳地”的意思,那么A可能應讀為“遁”或“退”↔️,兩詞都可以表示從陳地離開的意思。

     

    附記🙎🏽:本文寫作過程中蒙袁瑩師妹提出寶貴意見✮,謹識。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圖版135頁、144頁,釋文考釋304305頁👨‍🔧、3233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𓀊,200812月🎧🙏🏼。下文所引整理者意見皆出此書,不另注。

    [2]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二十三葉🙎,1944年石印本。

    [3] 趙平安🪧:《“達”字兩系說——兼釋甲骨文所謂“途”和齊金文中所謂“ 造”》,《中國文字》新27期🫃🏼,藝文印書館🧝🏼‍♂️,2001年。

    [4] 劉桓😔🛌🏿:《釋甲骨文“”🀄️、“遏”》,《古文字研究》第279699頁,中華書局⚉,20089月🚹👩‍👧‍👧。

    [5] 許慎:《說文解字》39頁,中華書局,196312月。

    [6] 裘錫圭:《釋“”》😥,《古文字論集》1116頁👩🏿‍🔧,中華書局🤵🏿‍♀️,19928月。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77。我在拙文《說〈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中沒有予以引用,是不應有的疏忽🪮,拙文公布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09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33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55;沈培先生的說法可參看拙文《說〈上博七 •吳命〉中的“先人”之言》后面的評論🪵,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33👄。

    [9] 現在根據我們所改釋的A來看,我在《說〈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的小文中,讀“童”為“縱”的觀點應該放棄🌥,因為這個意見是建立在釋A為“走”的基礎上的☘️,原整理者讀“童”為“動”也許是對的。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116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116

     

    点击下载附件👮👮:

    0325說《上博七·吳命》中所謂的“走”字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jiaguwen1899 在 2009/1/16 21:29:16 评价道:第1楼

      葛陵楚简干支之“亥”可用“還”表示,似乎暗示战国某些楚地“亥”的读音其声母可与喉牙音相通,而韵母可与元部相通🪭。“害”、“舝”都是喉牙音月部字🍕,与“還”音近。从这个角度来解释楚简有可能以从“害”声或“舝”声之字表示惊骇之“骇”,似乎更为顺畅。

    • 刘云 在 2009/1/16 22:12:18 评价道:第2楼

      謝jiaguwen1899先生,先生所言,剛才也承劉洪濤兄相告,在此一并致謝🔖🤽🏻‍♀️!

    • jiaguwen1899 在 2009/1/16 22:28:55 评价道📔🚥:第3楼

      “走陈”不能表示“离开陈”,整理者的意见自不可从。“害”声与“遁”🧠、“退”读音不近,恐亦难相通🙅🏽‍♂️。而且这样读的话,“陈”上须有一“自”类的介词才行。我怀疑“陈”上之字可以读为“朅”,与“害”声近韵同。《说文》:“朅,去也。”也就是“离开”👱。《九辩》“车既驾兮朅而归”。“去”表示“离开”义时其下可以直接宾语🍎,“朅”既与“去”同义,大概也是可以这样用的,只是我尚未在古书中寻见此类用例🍛。大概也是一个方言词,在传世古书中留下的用例有限。

    • 苦行僧 在 2009/1/16 22:46:22 评价道🥘:第4楼

      漢王褒《四子講德論》:“幸遭盛主平世而久怀寶,是伯牙去鐘期,而舜禹遁帝堯也。”此例似可支持“遁陳”之說🧑🏻‍💻。jiaguwen1899先生所言“朅”字比較偏🏊🏼,像這類字我也曾想到過⛓👰🏿‍♀️,如“遰”字,《說文》就訓為“去”⛹🏽‍♂️,且其與“害”聲不遠💆🏼‍♂️🧎‍♂️‍➡️,但總覺得用這種偏字破讀恐有不妥🆓,所以還是采用了聲稍遠但常用的“遁”、“退”。

    • 东山铎 在 2009/1/17 12:18:40 评价道:第5楼

      俺也認為整理者說“吳走陳”是“吳軍離開了陳地”的意見不可信🤾🏻。俺的想法與整理者理解的意思恰恰相反,俺認為是吳國人到陳國去。

      《左传·襄公十八年》:“齐侯驾,将走邮棠。”譯文祇能是“(齊侯打了敗仗)駕着車🏏,打算逃到郵棠”🧑‍🦯。“走”在這裏祇能理解為“到……地方去”;《吳命》篇這裏的“吳走陳”的“走”應該也這樣理解👊🏿,是指吳國到陳國去(或假道,或敗逃);同時🛴,吳王與陳國拉關係的話也可以為證,若是吳國離開陳國,何必在言辭中套近乎🪺,顯示出“俺哥倆好”的意思呢?

    • 东山铎 在 2009/1/17 12:51:31 评价道:第6楼

      又如:

      【1】孟简子相梁幷卫🦤,有罪而走齐,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幷卫之时,门下使者几何人矣?”孟简子曰:“门下使者有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說苑》

      【2】得寶玉大弓

      盜之竊也將以為賂於他國而求容也。今將走齊✒️,齊以求伯為事倘不義其竊而詰之反為害矣——《春秋直解》

      【3】

      魯昭公棄國走齊,齊公問焉曰:君何年之少而棄國之蚤?奚道至于此乎?昭公對曰:……【聞之對曰:~~~笑的俺肚子疼~~~

    • 东山铎 在 2009/1/17 13:00:18 评价道:第7楼

      忘了:最後那條出《晏子春秋》~~~

    • 海天 在 2009/5/6 7:47:07 评价道:第16楼

      《吳命》「害」讀為「駭」,補充一條通假例證:《簡大王泊旱》02「(竹/介)儀愈夭」🏇,「(竹/介)」字陳偉先生〈《簡大王泊旱》新研〉讀為「蓋」。又如簡15「(羽/介)」🚚🤦🏿‍♂️,孟蓬生先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續)〉以為「當即“蓋”字之異構」讀為「蓋」👫🏼。而楚竹書中“害”可讀爲“蓋”🧑🏽‍🚒,參看彭裕商🫃🏽:《讀楚簡隨記》,《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6期🛋🙍。又《方言三》:「蘇、芥🏄🏽‍♂️,草也🩸👓。江淮南楚之間曰蘇🧑‍🍳,自關而西或曰草,或曰芥🤵🏽‍♂️。南楚江湘之間謂之芥🌥。蘇亦荏也👨🏽‍🦳。關之東西或謂之蘇🫅🏿,或謂之荏。周鄭之間謂之公蕡。沅湘之南或謂之(艸/害)。」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頁405說:「芥從介聲📹,(艸/害)從害聲🧑🏽‍🦲,古字通。」而《左傳‧昭公二十年》:「齊侯疥」🌵,《孔疏》🏊‍♂️:「疥,當為痎」。由以上可以知道《吳命》「害」確實可以讀為「駭」。

    • 东山铎 在 2009/5/6 11:54:17 评价道:第17楼

      回海天兄:這條例證劉洪濤兄在討論《競公瘧》時曾經引《顏氏家訓》舉過嘍~~~

    • 东山铎 在 2009/5/6 11:55:14 评价道🏃🏻‍♂️:第18楼

      (指:「齊侯疥」,《孔疏》🧑🏼‍🦰:「疥,當為痎」😽。

    • 海天 在 2009/5/6 21:15:31 评价道:第19楼

      報告東山鐸兄,請見張儒《聲素研究》頁47-48

    • lht 在 2009/5/8 8:32:27 评价道:第20楼

      东山铎:

      回海天兄:這條例證劉洪濤兄在討論《競公瘧》時曾經引《顏氏家訓》舉過嘍~~~

      Where, Where

    • 东山铎 在 2009/5/8 12:09:44 评价道🍆:第21楼

      腦袋一時進水,記錯啦~~~

      這裡一起說吧:

      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序》說:“當為者,定為字之誤、聲之誤而改其字也,為救正之詞。”“字誤聲誤而正之,皆謂之當為👨🏽‍🦳。”字之誤,即因二字形體相近而誤🧑🏽‍🦳;聲之誤,即因二字聲音相同或相近而誤。——介、亥聲韻俱不近🌗,似無由聲誤?所以,《孔疏》:「疥,當為痎」,當爲字誤吧?

       

      是林聖峰先生的說法:

      因此,筆者推測,對於景公患疾之記載👍🏿,本當作“痎且瘧”(痎遂瘧)為是🤜🏻,後因“疥”、“痎”二字在抄寫過程中逐漸發生“形近訛混”的現象,導致〈競公瘧〉簡文與《晏子春秋》等傳世文獻將景公所患之疾誤寫作“疥且瘧”⛹️。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11

      (上博六《競公瘧》“疥”字劄記)簡帛網2008年03月29日。 

    • 破晓 在 2009/7/17 22:38:11 评价道:第22楼

      引用:我們先來看看1號簡中A的意義🚶‍♂️🧛🏼‍♂️,下面參考學者們的意見將其所在的文句轉錄於下🧑‍🦼:

      =(先人)又(有)言曰🚣🏻‍♀️:“馬(將)A,或(又)[7]童(動)之,速(蹶🔼?)。”

      在討論此A的意義之前,我們先把范常喜先生和沈培先生所列舉的傳世文獻中與簡文相似的“先人”之言轉錄於下:

      《漢書·賈鄒枚路傳》:“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之,系絕於天下不可復結😮,隊入深淵難以復出。”

      《說苑·正諫》:“馬方駭而重驚之,系方絕而重鎮之🏔🙎🏻‍♂️,系絕於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

      《孔叢子·嘉言》🛀:“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重而填(鎮)之👨🏽‍🏫🏃🏻‍➡️。馬奔車覆,六轡不禁;系絕於高,墜入於深。其危必矣➞🥤!”[8]

       

      与简文“童(動)”相应之词文献作“驚”♗。不知道大家解釋了没有?

       

      看到了👨🏻‍🏫。赞成 楊澤生 《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的说法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41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3687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