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
(首发)
李发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提 要]古籍整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文字训诂是进行古籍整理的基本功。用训诂方法整理古籍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订补出土文献释文之误🕠🌜;第二🏉,订补传世训诂材料之误🧉;第三,补充前贤时修释义之缺。
[关键词]文字训诂;古籍整理;订补
训诂学作为传统语文学的重要学科,保存了丰富的词义训释材料,如《十三经注疏》、《说文解字注》、《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等大批材料是我们今天阅读古籍、从事古籍整理及古代思想文化等研究的宝贵财富👩🏻🦽💤。同时,从这些训释材料中总结出的传统训诂方法,如形训🧦、声训、义训的方法始终是我们进行词语考释和辨正的重要方法👰🏽👑。因此,将训诂方法应用到古籍整理研究的实践中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注脚。以下是笔者应用训诂方法进行古籍整理研究的实践心得💄👩🏼🦳,现不揣简陋,谨承三端🕒,俟方家赐教🐂。
一.订补出土文献释文之误例
出土文献是指文献形成之后,在世面上存在一段时间🙅🏼♂️,因种种原因被埋入地下👩🏼✈️,从而在世面上消失;又经过一定时期🫃🏽,才重新从地下再现于世的文献👩🏻💼🤽♀️。因为出土文献反映的是它埋于地下之前的原貌,真实性强,所以历来备受学界珍爱👳🏻♀️,但经过几百年💆🏻、上千年再次现世的出土文献在释读上难免会带来麻烦。兹选取两处笔者在校读简牍、碑刻文献中应用训诂方法订补他人误释的例子👩🏽💼。
(一)“閒”、“间”与“闲”
张家山汉简《引书》第四简🚆,1990年整理小组以简化字释文为[1][P82-86]:“蚤起,弃水之后,用水澡漱🦸🏽,疏齿🙍♂️,被发🚦🕤,步足堂下,有闲而饮水一棓。”高大伦释文同此,且作了进一步解释[2][P94-95]:
闲,一会儿。《庄子·大宗师》:“莫然有闲,而子桑户死。”陆德明《释文》💤:“闲👩🍼,如字,崔👩🏼✈️、李云:‘顷也👩🔬。’《列子·黄帝》:‘立有顷,不言而出🦣🥦。’”有闲,过一会儿🌳。
发按:仔细核对原简拓片,“有闲”作“有閒”➡️。与高先生所举《庄子》卷三“有閒” 同:“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莫然有閒,而子桑户死。”这里的“有閒” 简化应作“有间”🏃♂️➡️。高先生与整理小组将“有閒”读为“有闲”🤌🏿🐘,误。
閒🚘,《说文·门部》:“閒,也🧏。从门,从月。”徐锴系传:“大门当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间隙也。”《类篇·门部》:“间🔕,《说文》‘
也’🧙🏿♂️🤞🏿,一日近也,中也,亦姓。”《汉语大字典》对“间”有按语云🔔:《集韵·山韵》作“閒”。可见,閒、间乃异体字👩🏿💼。后来文字分工,閒表示闲暇义,间表示中间、间隔义。以后,又借“閑”代閒。因此👁🗨,《引书》的“有閒”就会有两种理解,一是“有间”⛷,一是“有閑(闲)”。从简文来看,不难明白其当解为“有顷”,“一会儿”🍰,所以当为“有间”。《列子·仲尼》👨🏻✈️:“孔子愀然有间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司马贞索隐🌗:“言古典残缺有年载🫄,故曰‘有间’🛵。”《文选·张衡〈东京赋〉》:“安处先生于是似不能言。怃然有间,乃莞尔而笑。”薛综注:“有间,谓有顷之间也。”
(二)“斆”→、“教”与“学”
《文物》2006年7期发表了南汉《康陵地宫哀册文碑》,其释文错误不少[1],其中有这样一处:“鄙束皙之补亡,陋郑玄之成学。”依全碑押韵通例看,此“学”不合韵脚🆓,细审原拓,原来为“斆”之误读。“斆”、“教”与“学”三者关系有时混淆不清,因此有必要作一辨正👍🏽:
斆,《甲骨文字典》收代表字形有“🌆、
𓀂、
、
”等🐲,从
从
从
,或省作
、
💅🏽。《商周古文字类纂》收金文代表字形作“
、
”等🏚🪻。皆与《说文》篆文“
”相去不远。《说文·教部》:“斆,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矇也。学,篆文斆省⛔️。”《说文》认为“学”从“斆”省👨🏻🚀,未必可信,因为其甲骨文金文字形皆未从“攵”或“攴”。与其说“学”是“斆”的省形🫅🏻,不如说“斆”是“学”的加形。
教,《甲骨文字典》收代表字形有“、
”等,从
从
。《商周古文字类纂》收金文代表字形作“
”。《说文》篆文古文与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说文·教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
🙋🏼♀️。”
从古文字字形来看,“教”与“学”泾渭分明😿,但因其意义上的联系与文字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化🏌🏼,“斆”“教”“学”混同之处不少💂🏿♂️👩👦👦。
“斆”同“教”。《集韵·效韵》:“斆✡️,教也。”《尚书·商书·盘庚上》🩹:“盘庚斆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孔安国传🕍:“斆,教也。教人使用汝在位之命,用常故事正其法度。”[2]《尚书·商书·说命下》2️⃣:“惟斆学半👩🏻🎨。”孔安国传:“斆🍚,教也。教然后知困👷🏼♀️,是学之半👨🦳。”[3]《汉语大字典》例😫🕷:南朝齐孔稚珪《答萧司徒书》:“但在始通道则宜然👨🏻💼🚴🏼♀️,斆而学者则未可。”宋欧阳修《与王源叔问古碑字书》⏱:“先生讳寿……以斆学为业🐦🔥。”
“斆”同“学”𓀓。《尔雅·释诂》🤪:“学,斆也🙇🏻♂️。”《玉篇·子部》:“学,受教也。觉也🧝🏻。斆也🌭。”《广韵·效韵》:“斆🫏,学也。”《汉语大字典》例🏄🏼:《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斆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大戴礼记·礼察》🔡:“夫用仁义礼乐为天下者,行五六百岁犹存🌖,用法令为天下者,十余年即亡,是非明斆大验乎?”
因此,当“教”与“学”共用一个字形“斆”时,二者便易混淆。如《老子》第四十二章:“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斆父。”河上公本🙆♀️、王弼本、景龙碑本、楼正本、张君相本、宋徽宗本、吴澄本👼🏿、明太祖本、草庐本皆作“教父”。敦煌本、傅奕本🤚🏿、范应元本,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皆作“学父”[3]。这便要求校者认真审查,方可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综上,“斆”“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作如此归纳:造字之初,“教”与“学”各司其职。“教”意为上对下教导🥵,下对上仿效。“学”意为觉悟、效法🫁🥎。受“教”字从“攵”之影响🛄⬛️,“学”亦偏旁类化为“斆”或“斅”🏋🏽♂️。加之🔂🙇🏻♂️,“教”与“学”原本同源,正如“授”“受”,涉及动作的两个方面,因此,“教”与“斆”有时同用👐🏻。
二.订补传世训诂材料之误例
传世训诂材料为我们从事古籍整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有不少疏漏甚至是错误等待后人去订补,如关于“台背”,有必要利用新的材料借助训诂方法予以修正。
《诗·大雅·行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毛传:“台背🤹🏿♀️,大老也。”郑笺:“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尔雅·释诂上》✴️:“鲐背、耈老,寿也。”郭璞注:“鲐背❌,背皮如鲐鱼。”这当是受到郑玄的影响🌀👨🏼⚕️,清以前注者释“鲐背”皆从郑说,以“鲐背”指老人背皮有鲐鱼之纹。今华学诚先生说:“唯董瑞椿《读尔雅补记》独出新解🛀🏿。”[4]董认为“鲐鱼”之“鲐”因其背黑而从“台”字为名,并云:“古从台诸字皆有黑义💪🏿🧜🏽♂️。”证据是🤘🏽:“贻贝”是“黑贝”,“炲”是“黑色”。华氏称董说“符合汉语词汇的聚合关系”↔️。
且不评董云“古从台诸字皆有黑义”的片面和绝对🪲,单看郑说🚣🏻♂️、董说言“鲐背”命名取象于老人背部皮肤,已不足取。一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背部仍然光滑🗾,并无皱纹✌🏻🏜,非如郑说有鲐鱼条纹,倒是手背及面部起皱☠️。二是“大老”者背部都穿得厚而非裸露👩🏻🚒,即使有皱纹也不会成为命名依据,倒是背部脊柱多所曲拱🧜🏿♂️,为老人显著特征。
李海霞先生考证[4][P8]➝🚿,鲐鱼有两种🧘🏿♀️:一是今人所言之鲭,即油筒鱼;一是今人所言之河鲀鱼。这两种鱼都很肥,横截面近圆形🪳。其实👹⚅,从台得声之字多有圆团义。胎,《说文·肉部》:“胎,妇孕三月也🚸。”即人和哺乳动物孕于母体内而未生的幼体。幼体在母亲子宫内蜷成团状,因此孕妇的腹部隆起呈圆形🐐。瓵,《说文·瓦部》:“瓯瓿谓之瓵。”即瓮缶一类瓦器,圆腹。,《广韵·咍韵》:“
,
🚵🏽♂️,妇人伪髻🌠。出《证俗文》🟦。”发髻亦呈圆形。眙👭🏼,《说文·目部》:“眙,直视也。”《篇海类编·身体类·目部》:“眙,惊皃。”桂馥《说文义证》:“惊视为眙之本训。”惊视当双目圆睁。又如,“蝌蚪”因其大圆头,又叫蛤蟆蝌台(《尔雅翼·释鱼三》)、蛤蟆台(今济南话)𓀗。董氏以“贻”👎、“炲”为据言“古从台之字皆有黑义”🌁,为何不可说从台得声之字多有圆团义?而且⛹🏻♂️,他据郭注《尔雅》“玄贝、贻贝”为“黑色贝也”,得出“贻”即“黑色”✩,系孤证,不足取🙆♂️。“贻贝”又名“淡菜”,是将贝肉晒干贮存的,肉胖,麦粒形👩🏿🦱💆🏽。既如此,说“贻”有圆突〽️、隆起义,何尝不可😞?所以🏋️👴🏽,台背(鲐背)🪻,当言老人背部圆突,呈驼背之状🦃。
此外,《方言》卷一:“鲐,老也……秦晋之郊🫷、陈兖之会曰耇鲐。”华先生疑“耇”、“鲐”之间有脱文,理由是“‘耇鲐’文献无征,古今方言未闻”👴🏼,这个结论缺乏可靠证据。当然😹,前人多释“耇”作“垢”也难以令人信服。其实,从“句”得声之字多有弯曲义🧱。笱,《说文·句部》🚵🏼♂️:“曲竹捕鱼笱也🧙🏻♂️。”《诗经·邶风·谷风》:“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毛传🤹🏻♀️:“笱,所以捕鱼也😫。”鉤(钩)👟,《说文·句部》:“曲鉤也。”軥,《说文·车部》:“轭下曲者👩🏿🦰。”《左传·襄公十四年》🦠:“射两軥而还。”注🕣:“軥🤽🏿♂️,车轭卷者🧚🏿♀️👮🏽。”,《说文·刀部》:“镰也。”《广韵》引《说文》🛍:“关西呼镰为
也🚎。”段注:“
亦作鉤。”拘🐱,《汉书·司马迁传》🧑🏽⚕️:“使人拘而多畏。”颜师古注🚌:“拘🤾,曲碍也。”《荀子·宥坐》:“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注💆🏽♀️:“拘读为鉤🤪,曲也。”痀,《说文·疒部》:“曲脊也🎠。”即驼背🤽🏼♀️⚅。《庄子·达生》:“见痀偻者承蜩。”成玄英疏:“痀偻,老人曲腰之貌📬。”所以🏵,《说文通训定声》纠正了《说文》训“耇”为“垢”,而云🪒:“当训老人背佝偻也。”因此🚂,“耇鲐”为并列式复合词🤾🏼⏬,与“果蓏(瓜果)”“佝偻”等同族🧑🏿💻,宋本明本清校本及周祖谟《方言校笺》均视“耇鲐”为连文,可从🍦。
三.补充前贤时修释义之缺例
借助训诂方法,对一些古籍尚未明确释义或者难以训释的词进行研究🔄👨🏽🌾,这也是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任务🧭。如《周氏冥通记》[5]:“此人始入户🔥,便皱面云:‘居太近后。’仍就座。”陶弘景注为:“所住屋自西厢有两间,去堂屋止三间步廊子。云‘太近后’👨🏿🏫,恐自逼堂。而堂于时已被烧尽💐😜,未解‘近后’之旨💅。”
显然👩🚀,我们无法从陶注找到答案🛸。再查《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语文辞书中“后”的所有义项♏️,也没有与之对应的释义。那么,是不是原书版本有误呢?汪维辉先生参校了好几种本子,也不存在文字讹误与衍脱🧑🏿🎓。故“后”字自当有其特殊的意义⭐️,只是字典词书失载而已👩。
我们认为,“后”应当是指“厕所”,这可据前人注疏及方言得到明证⛹🏼♂️。
清人惠士奇《礼说》[5]卷二对“宫人掌六寝之修为其井匽”条作了如下按语:
“井匽”一名“厕牏”🧕🏻👵,见《汉书注》🧚🏿。《汉书·石奋传》:“身自洗厕牏🧘🏼♂️。”苏林云:“牏音投。”孟康曰:“牏中受粪函,东南人以凿木空中如曹谓之牏。”又云:“厕,行清”,贾逵解《周官》以“牏”为“行清”👩🏽🚒🖇。然则“匽”即“厕”也🪻,凿木空中如井形,故名“井匽”,盖虎子之属也。虎子盛溺器🏤,井匽受粪函🚯😿。一名“楲窬”,《说文》云:“楲窬🙍🏽♀️,亵器。”故宫人掌之🪫,犹汉侍中执虎子也😝。宋王铸诸侯像🧛🏽,使侍亵器以辱之欤。《说文》🤦🏿♂️:“牏,筑墙短版,读若俞。”盖与“窬”同🧑🏽🚒,然则“厕牏”,即“楲窬”也。一作“侯头”🤟🏻⚉,“头”与“牏”音同🫥🙅🏻,假借字👩🏼🚒。
据惠士奇说,“侯头”即“厕牏”、“楲窬”🧚🏽♂️,乃亵器🦹🏽,以盛粪便🛢🧬。
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宫室》[6]疏“昭人言厕所曰侯头”条时,也以《汉书注》为证,并参《礼说》🧘🏿:
然则“厕牏”即“楲窬”,又一作“侯头”👨🏿🌾,侯🕵🏻♂️、楲一声之转,而人言“后头”🚣,则又平去之变,字正作“楲窬”也。窬🏊🏻,或音俞👨🏿🚒,如偷从俞变从舌音也。又侯或作后,厕必在宅后🌤,后音本上声,故得为侯也。
姜氏从音转角度对“侯头”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侯、楲均属喉音,“侯楲一声之转”📗,“侯”又音转为“后”。“窬”、“偷”从“俞”得声,“头”、“偷”音近🤽🏿,“头”🧵、“窬”亦音近可转🫃🏼🤨,“窬”字又作“牏”👨✈️。姜氏还指出🕺,“厕必在后”,“故得为侯也”,那么这里的“后”就是指“前后”的“后”了。
验之其他方言,今川北三台♗、梓潼🏄🏼、营山等地农村还说“上厕所”为“走后头去”。蒋宗福《四川方言词语考释》[7][P283]先举姜亮夫之言为说,然后称👩👧👦👩🏭:
所言或是,“厕必在宅后”,或讳饰称厕为“后头”〽️🥬。……汉刘向《新序·杂事四》:“惠王之后蛭出,故其久病心腹之疾皆愈👩🏻🚒。”颇疑“后”即厕所✶,谓惠王如厕而蛭下,故长久以来的心腹之病霍然而愈。
蒋先生同意姜氏之说,并举一例,略资佐证。别的书证如🤾♀️:《朴通事谚解》:“推出后去🦔。”注👳🏼♀️:“汉人以厕为后路🤱。”[6]
其实🏝,不仅仅川北方言有以“后头”为“厕所”,今鄂西农村亦有此说[7]。山西介休农村还称“厕所”为“后园”[8]。此外,据《郑州方言志》[8][P88]“后园”条,郑州方言有以“后园”为“厕所”⌨️;据《河北方言词汇编》[9][P164]“后头”条🕴👨🦼,河北一些地方有以“后头”为“厕所”。可见“后头”义为“厕所”并非一时一地之说🧈。
前举诸家之说,实为两种解释🚴♂️:一是音转借代说,即“后”为“侯”之音转🍥👤,“侯”为“楲”之音转。“头”为“窬”之音转。《说文·木部》✊🏼:“楲,楲窬,亵器也✋。”段玉裁注:“贾逵解《周官》:‘楲,虎子;窬☪️,行清也。’……虎子所以小便也🤹♂️,行清所以大便。”那么,“后”、“头”均指“亵器”🟰,借代为“厕所”,“后头”是同义连文的复合词🧙🏻。二是讳饰说𓀀,“厕所”在宅后,故以“后”代之👨🏼🔧,这时,“头”是一个词缀🪷。“后”之理据到底若何🍽,也许并非确如这两种说法👊🏼,还可继续研究💂🏻,但释“后”为“厕所”,却是可信的。将其置于《冥通记》的语境,上下通脱👩🏼🦰:这人进门以后🙋,嫌此室距厕所太近,因而皱眉。
“后”之此义,《大字典》、《大词典》未及,可补👭。
本文收稿日期为2009年2月11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09年2月12日
参考文献:
[1]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简《引书》释文[J].文物,1990(10)
[2]高大伦.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5
[3] 李水海.《老子》“斅父”考论——兼与《后读书杂志》“教文”说商兑[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7(1)
[4]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
[5](清)惠士奇.礼说.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九五
[6]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蒋宗福.四川方言词语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2
[8]卢甲文.郑州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9]李行健.河北方言词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INSTANCES OF EXEGETICS AND STUDYING ON ANCIENT BOOKS
Li Fa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Documents, Southwest China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Studying on ancient books is very important. As a basic skill on the studying of ancient books, exegetics can be applied to practice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correct mistakes on transcription of unearthed documents. Secondly, check wrong annotations of document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Thirdly, supply the annotations of previous and present scholars.
Key words: Exegetics; studying of ancient books; Correction and supplement
*此文为西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汉魏六朝墓志人物品评词汇与品评文化研究”(2006)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文部分材料来自单篇小论文👨🍼⚧,分别经张显成👳🏻♀️、李海霞💅🤘🏽、汪维辉诸教授审阅,全文初稿草成后又先后经毛远明、喻遂生、李茂康先生审阅🧑🏼🏫,后在重庆市第六届语言学会(2007年12月重庆涪陵)上宣读🤽🏼,谨对各位专家学者致以由衷谢意✡️,文中疏漏概由作者负责。
[1]详参拙文《南汉〈康陵地宫哀册文碑〉释文补正》,《文物》2007年8期。
[2] 《十三经注疏》,阮元刻本🕊。
[3]同上
[4]华学诚《〈方言〉校释商补(一)》,“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及“第四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5] 《周氏冥通记》四卷😱,南朝梁周子良撰,陶弘景注👂🏻,汪维辉曾作《〈周氏冥通记〉词汇研究》🏊🏽♀️,刊于《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一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
[6]此乃汪维辉先生函告。
[7]来自鄂西的师兄赵修君见示😎。
[8]曾在介休生活过的黎新第教授见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