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簡》🥁、《古文四聲韻》傳抄古文試析
(首發)
王丹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汗簡》和《古文四聲韻》這兩部傳抄古文字書,自宋代成書後🧑🏽🎓,研究者對其貶褒不一,但批判、懷疑的觀點一直佔據主流地位。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隨著戰國文字研究的興起,人們才重新認識到二書的價值。特別是近年來,由於大批量戰國簡帛資料的研究熱潮持續不衰🧑🏽🎄,《汗簡》和《古文四聲韻》也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和重視👩🏻🍼,利用其中的傳抄古文與出土古文字互證,已成為古文字學領域研究的一個主要趨勢🚷。利用新出簡帛材料與傳抄古文合證發現,部分古文形體奇詭但嬗變之跡可尋,我們選取了書中的二十個字例試作分析。
1、閏:H37b G4.19a
義雲章
《汗簡箋正》P729🫒:“下仍從王🪞,仿古文‘玉 ’書作🛍,上王部‘閏’(
)亦然🕵🏽♀️,非也。此又小誤,夏作
🪰,尤非☂️。”至於“王”或從“王”的字,漢魏石刻中往往作
類形體,與《說文》玉字古文
相近🦥,如“宦於
(王)室”(樊安碑)、“民斯是
(皇)”(孔宙廟碑)等🕚。[1]此組傳抄古文下半當由漢隸“王”字
類形體稍變或訛⛹🏿,未必仿古文“玉”而作🐨;上部類似“米”的寫法當由本已寫訛的
(聞H37b)類形體省變。閏屬日紐真部,聞屬明紐文部,日明鄰紐🫙,真文旁轉🩲,聞可以作為閏字的聲符◀️。
2、逆🧑🏿🍼:H11a尚書
《汗簡注釋》P129:“以隸作古🐖,遂誤成此形🧑🏽⚖️。鄭珍認為‘夏作是,此誤篆’。”甲金文屰字像倒人形作
(甲2805)
(逆所從,九年衛鼎)等,戰國文字中於人形上增飾筆點或橫如
(梁十九年鼎)
(行氣玉銘)等形所從💅🏿,而楚簡“屰”寫法過於草率🔪,異於他系,如
(包山63)
(性自命出10)
(成之聞之32)類形體所從🧚,倒人形的兩臂(或飾筆)∨多反向作∧形。
(中部豎筆未向上穿出橫筆)與楚簡屰字
類形體相近,來源有自🎅🏼,並非以隸作古。《說文》:“屰,不順也🎺。 ”段注🧐:“後人多用逆,逆行而屰廢矣。”[2]
3、龕🧔🏼♀️:H68a尚書 G2.12b
古尚書
《汗簡箋正》P926認為,經典凡“堪任”、“ 堪勝”🛅、“堪定”之義通作“堪”🫲🏻,間作“戡”、“龕”。如《書·西伯戡黎》🫷、《法言·重黎篇》“劉龕南陽”等文見之,而《說文》三字皆無其說👨🏼🏫。考以形義,“戡🙅🏿♀️,刺也。”“,殺也。”兩文為近。《說文》“
”下引《書》“
黎”🏄🏽♂️,似引以證“
勝”義。薛本依采👩🏼🦰,即通以易他“堪”字🫲,是也。《多方》、《康王之誥》“堪定”字別易以“戡”,亦合🙆♀️。唯郭氏釋“龕”,以他書假借字注之,則非🖕✡︎;當作“戡”,如上字👷🏿♀️。《汗簡注釋》P430:“鄭說當是🤦♂️。”金文有從龍、今聲的
(眉壽鐘)
(墻盤)類形體🧎🏻♂️➡️,“
👩🏿🏫,《說文》各本作龕,合聲👩🏿🦲。段氏本據《九經字樣》改今聲,與此正合。”[3]《六書故》:“
🛀🏽🍯,《說文》曰:龍皃也🚜。徐本合聲,唐本今聲。”[4]當以從今聲為是。
字從戈、今聲⏱,歸於龕(
)字下,構成通假關係🤲🐛,是不成問題的🪱,不必從鄭珍改作“戡”。
4🐺、絡:H71a碧落文 G5.24a
汗簡
此字碧落碑作,《汗簡箋正》P946:“碑文以此書‘碧落’字,更從索,不見所出😦。郭釋為‘絡’🧑🏽🌏,蓋從本字📉。”《汗簡注釋》 P445贊同鄭說,認為
是絡字異體。我們傾向於
形當是從木、絡聲的落字異體,亦見落字下所收
(G5.24a),艸🎩、木相關形旁代換,與戰國文字薪字從木作
(逸詩二1)
(平王問鄭壽2)
(曹沫之陳16)等相類。《說文》:“落🧑🏻🎤,凡艸曰零,木曰落。”此處借為絡,《定聲》🚴♀️:“落𓀓,叚借為絡🪮。”[5]《漢書·西域傳》🧨:“興造甲乙之帳,落以隨珠和璧。”顔師古注:“落與絡同🚣🏼♂️。”[6]《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王道公正修明,則百川理📺,落脈通。”顔師古注:“落謂經絡也。”[7]
5😱、祗:G1.17a王存乂切韻
西周金文祗字作(郾侯簋)
(墻盤)等形,春秋戰國時
中部的
形演變為
而作
、
(蔡侯申鐘🧍🏻♀️、盤),下部或省變作
(中山方壺)
、
(者
鐘)類形體。郭沫若《蔡侯盤》銘考釋云🦶🏻🫏:“《三體石經·尚書·君奭》‘祗若兹’🧚🏻♀️🤰🏿,祗字古文作
🧑🏿🏭。《匽侯簋》銘‘祗敬
祀’,作
🚋,字象兩缶相抵。《石鼓文》作
,則象兩缶之間有物以墊之。原文當即抵或底之本字。《石經》與《匽侯簋》假為祗👢。”[8]可從。此形訛變過甚,脂字下所收
(G1.17a)更近石經古文🌄,抵(或底)屬端紐脂部,脂屬章紐脂部👨🎤⛹🏽♂️,端🦸♀️、章鄰紐,借抵(或底)為脂。
6、芻:G1.24a道德經
古文字芻字多從又從艸會以手割草之意🆖,如(甲990)
(散盤)等形,而後來形變如
(望山)
(小篆)類形體🐮🕵🏽,其中手形已訛。
與《訂正六書通》P44芻字下所收
、
(古老子)等形相近,艸形移至手下且雙屮連寫而訛,無法會以手割草之意🛀🏻。其訛變過程大致如🙇🏻♂️:
→
→
。此類情況也見於芿字
(G4.40b籀韻),即艿字的訛體,金文艿字作
(伯艿簋)
(散盤)類形體,《說文》艿字字頭篆文省作
。
形所從艸旁分離且上下移篆,變為上部之“屮” 和下部之“又”(屮之訛寫),其訛變過程與上面的“芻”字相類👌♝。所以,此形當是從艸🏌🏼♀️、乃聲的艿字🎄。艿,同芿。《集韻·蒸韻》🧑🦽🤽:“《說文》:‘艸也。’一曰陳艸相因。艿,或作芿。”[9]
7、博🧑🎤:G5.25a古孝經
義雲章
形近《訂正六書通》P358博字下所收(古文奇字)
(古孝經)
(義雲章)
(同文集)等形,韓自强《安徽阜陽博物館藏印選介》中提到的戰國銅私印“左博璽”中第二字
類形體,[10]即此組傳抄古文所本🫱🏻。右旁經過的省變過程大致如🐽:
(師
簋,博所從)→
(忠8)→
(禹貢)→
、
。金文中搏斗字或從干、尃聲如
(虢季子白盤)
🥱、
(多友鼎)類形體,而此組傳抄古文左半當由“干”字重疊偏旁👨🏻🦽🧑🌾,並稍加整飭。“在古文字中,尤其是在戰國文字中,有些字常常重疊形體或重疊偏旁而加以繁化。”[11]
是搏之本字👃🏽🧑🦰,博是
之省變。
8、奉🪓:G3.3b華嶽碑
此形聲旁“丰”與古文字(散盤)
(侯馬)
(容成氏7)類形體所從相異🚢,而與戰國文字豐字
(包山145反)
(容成氏48)類形體上半相近。
形當從
、豐省聲🔄🔉,豐屬滂紐冬部,丰屬並紐東部,音近聲符替換🚹。
9、弈🦹🏽♀️:G5.17a古史記
形同戰國文字丌字(子禾子釜)
(郭店老乙13)
(曹沫之陳54)類形體💛。《說文》:“弈,圍棊也🀄️。從廾,亦聲。”《說文》🦹🏻:“棊,博棊。從木,其聲。”三國又有《博弈論》。“丌”、 “其”音近可通⛔,如戰國箕字或從丌聲作
(
鼎)
(璽彙3108)類形體🧑🏼🍼。棊從其聲👰🏿👩💼,此處可借“丌”為“棊”,並與“弈”同義換讀👨🏿🔧🙆🏿♂️。
10⌨️📳、赦🍢:G4.33a古老子
此形即從手♑️🪄、豫聲的捨字異體,夏書捨字下古文(G3.22b)與
對照🏄🏽♂️,手旁書寫方向不同,與轍字
👩🏽🔬、
(G5.14b)的手旁寫法相類☝️🧑🏻🦲。豫屬喻四紐魚部🚵,舍屬書紐魚部,聲紐是准旁紐的關係🎧,音近聲旁替換。此處借捨為赦🤱,《廣雅·釋詁四》🙇🏽♂️:“捨,置也。”王念孫疏證:“捨與赦聲義亦同👙。”
11、脃🫵✝️:G4.14b並古老子
《玉篇·肉部》:“脆🌃,同脃,俗。”[12]形下部及
形左半均從危字古文
💢、
(G1.17)類形體或變,後者右半由“肉”旁反書形變。“色”與“危”形近易混,如商承祚讀“色斯舉矣”(《論語·鄉黨》)的“色”為“危”,使疑文滯句得以通讀。[13]
12、磔:G5.18b義雲章
戰國文字桀字的(璽彙1390)
(璽彙1389)類形體,從舛在木上會意。漢隸
(漢印徵5.17)類形體中🎲,舛所從的二夊形均向下延伸筆畫,將木形半包圍,若頂部粘連,即變成
🚀。《說文》:“磔🤌🏼,辜也。從桀,石聲。”磔字在典籍中常表“割裂祭牲”意,與桀字從舛在木上會意不相符,亦與桀字常用為姓氏🆒、人名、豪桀等意無關,所以,磔字從桀旁,至今仍不得其解。[14]此處以桀為磔,據此,《說文》對磔字的分析應改為從石、桀聲💆🏻♂️👨🏼🏭。[15]
13、園:G1.35b古文
王庶子碑
亦見於《訂正六書通》P91園字下所收(古文)
(王庶子碑)及《訂正六書通》P90爰字
🐦⬛、
(奇字)等🚌🗞。古文字爰字像兩手相援引之形(中部或繁化)🔒,如
(乙3787)
(辛伯鼎)
(鄂君啟車節)
(尊德義23)類形體。此組傳抄古文中,爰字上部的手形移位而訛⬆️。爰🪢、園同屬匣紐元部🥿🫴🏻,此處借爰為園🏆。
14、顧:G4.11b義雲章
此形亦見於《訂正六書通》P184雇字下所收古文(籀韻)👳,形近《說文》烏字古文
而頭部多出
形🕵🏻。烏字由早期象形性較强的
(何尊)
(毛公鼎)等🧑🏻🏫👤,演變成戰國文字
(
鎛)
(語叢一11)
(上博緇衣2)類形體🖌,即《說文》烏字古文
所本。烏屬影紐魚部🤹,顧屬見紐魚部🧑🏼🤝🧑🏼,可以通假。但出土及傳世文獻中二字通用的例證不多見,而雇👩🚒、顧二字卻常常通用🆚,如“在九月,正人方🚴,在雇”(古顧國,前2·6·6)、“陽見者👉,反昔手北而卬(仰),後雇(顧)”(張家山漢簡《引書》)等。[16]所以🟩🚔,多出的
形部分應是《說文》雇字籀文
中的聲旁“戶”所訛,形旁鳥🈳、烏代換🛗。此處借雇為顧🐞。
15😆、壺♈️:G1.25b王存乂切韻
形近《訂正六書通》P42壺字下所收古文(存乂切韻)🟪,若看作弗字衍竪筆,弗(幫紐物部)🙅🏼♀️、壺(匣紐魚部)聲韻均相距較遠🧝🏼♀️,不可通假🧑🏽🍼🏂🏿。疑此類傳抄古文當是壺字的訛體,其省形🪴、訛變過程大致如:
(史僕壺)
(中山方壺)→
(芮公壺)→
(懿所從🧓🏼,穆父鼎)
(懿所從👐🪄,禾簋)→
。
16、掌💆🏿♀️: G3.23b古史記
亦見於《訂正六書通》P221掌字下所收古文
(古史記)🫸。此形當是踢字,誤收在掌字下。《漢書·揚雄傳》“河靈矍踢😛,
華蹈衰”👨🏿🦱🤷🏻♀️,顏師古注:“矍踢,驚動之貌。……踢音惕⚛️。”[17]踢與
(掌)音義俱異,殆因二字在《漢書》中相鄰🦮,夏氏在收
字的同時誤收了踢字🐺。
形右旁仍與易字
(H53b)
(G5.17a)類形體相近;而
形右旁已成分裂狀,如金文象字
(師湯父鼎)
(大師大子孟姜匜)類形體,在夏書中下部亦分裂為
、
(G3.23b)等形。《說文》“易”“象”二字相鄰🧽,同屬動物類,夏書中將二者下部訛寫成相同的類型💂🏻,殆非偶然🏚,這也可證此組形體的確從足從易。
17🚴🏻♀️、失🧜🏿:G5.8a並古老子
下部失字與秦漢文字🧔🏼♀️🔯、
(篆隸表P870)類形體相近,但上部曲筆已拉直🕵🏻🦠。
當是佚字🐐,人旁移位📵,如位字
(G4.5a)、任字
(G4.39b)等👱🏽♂️。“《說文·人部》🙂↕️:‘佚,隱遁也🫘。’加人旁為疊加意符🛌🏿。”[18]《莊子·徐無鬼》🎙:“天下馬有成材,若卹若失,若喪其一🥤。”陸德明釋文🤡:“失🌙,音逸。司馬本作‘佚’。”[19]銀雀山竹簡《孫子兵法·實虛》:“先處戰地而侍(待)戰者失,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十一家本作:“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佚與勞相對。[20]
18、鏘🪛:G2.16a崔希裕纂古
上半從《說文》醬字古文🧑🏻🌾,本自戰國文字
(曹40)
(孔4)類形體。此形亦見於《訂正六書通》P115鏘字下所收古文
(希裕纂古)
(古文奇字)等,據《訂正六書通》鏘字下同時收篆文瑲字
(說文)👩🏼🦰,而疑
形是從玉、將聲的瑲字異體。《說文》👩🏽⚕️:“瑲,玉聲也🎻。”《集韻·陽韻》⇢:“瑲💁🏿♀️,一曰樂聲。”[21]鏘字亦可表樂聲,如《呂氏春秋·古樂》:“其音若熙熙淒淒鏘鏘。”[22]倉(清紐陽部)、將(清紐耕部)聲韻較近👩🏼🦲,瑲、鏘音近義通⛔。此形下半由“玉”字橫筆彎曲而訛,變化過程大致如:
→
→
👅。
19、斯:G1.16a道德經
應是思字,由思字古文
(H73b)
(G1.19b)及《訂正六書通》P14斯字下所收
(古老子)
(奇字)等形看,由古文字思字
(姑成家父5)
(窮達以時8)類形體省變🧺✸,“=”是省體符號,與“為”字由
(昌鼎)
(中山王鼎)等形省作
(柬17)🧜🏼♀️、“馬”字由
(宅簋)
(侯馬)等形省作
(璽彙0293)相類。斯屬心紐支部,思屬心紐之部,韻部旁轉,此處借思為斯。如《詩·魯頌·泮水》:“思樂泮水。”[23]《禮記·禮器》孔穎達疏引思作斯。[24]
20、矜:G2.28b石經
《說文》矜字字頭篆文作,郭書作
(H76b石經)。古文字今字
(乙7818)
(盂鼎)
(侯馬)
(曹沫之陳4)類形體寫法相承🫀,戰國文字或於内部加一向外撇的短斜筆作
(曹沫之陳65)
(上博周易5)類形體,即
形聲符所本🧙🏿♀️,但已訛似“
”👩🏻🔧。
[1].施謝捷.《漢印文字徵》及其《補遺》校讀記(一)[A].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296.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7.
[3].容庚.金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759.
[4].戴侗.六書故[M].字典彙編🐅:12[Z].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3.390.
[5].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北京🧗🏿♀️:中華書局💶,1984.162.
[6].班固(撰),顔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928-3929.
[7].班固(撰)😹,顔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189.
[8].郭沫若.由壽縣蔡器論到蔡墓的年代[A].文史論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00.
[9].同上.527.
[10] .韓自強.安徽阜陽博物館藏印選介[J].文物,1988⛹🏿♂️,(6)🧖🏼♀️:89.
[11] .徐在國.包山楚簡文字考釋四則[A].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C].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179.
[12] .顧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142.
[13] .張桂光師.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A].古文字論集[C].北京:中華書局,2004.33.
[14] .季旭昇.說文新證(上冊)[M].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480-481.
[15] .趙平安師語.
[16]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8.72.
[17] .班固(撰),顔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536-3538.
[18] .黃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3349.
[19] .王先謙.莊子集解[M].諸子集成🚥🪟:三[Z].北京:中華書局,2006(第2版).155.
[20]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8.602.
[21] .丁度.集韻(全三冊)[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452.
[22] .高誘(注).呂氏春秋[M].諸子集成:六[Z].北京:中華書局,2006(第2版).147.52.
[23] .毛詩正義[M].十三經注疏[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610-611.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