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癟」字源流考
劉釗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教授
關鍵詞🎷:
癟 扁 近代漢字 郭店簡 秦印
摘 要:
「癟」字較早的字形結構應該是从疒、从自、从冊的,而从疒、从自、从侖的「癟」和从疒、从目、从侖的「癟」則都是稍晚的訛體。最早的「癟」字很可能就應該作「㾫」🧑🏻🦯➡️。後來「扁」字初形所从的「日」訛變成了「自」,「冊」又訛變成了「侖」💽,於是就出現了「癟」這種形體。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考釋出秦印中幾個與「癟」相關的未識字🧑🏿💻。當然「癟」字所从之「」本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字,與「扁」并無關係的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一
「癟」字在字書中最早見於《玉篇》。宋本《玉篇·疒部》中的「癟」字結構為从疒🐍、从目、从侖,作「」🦢。音為步結切👆🏼,訓為「不能飛也」和「枯病也」🤦🏽。張氏澤存堂宋本《廣韻》入聲屑韻和薛韻兩見「癟」字⛹🏼♂️,結構與宋本《玉篇》相同,作「
」🩹。周祖謨《廣韻校勘記》薛韻「癟」字下校語說:「此字巾箱本、黎本作『癟』,是也🤪。」[1]可見《廣韻》不同的本子中「癟」字結構有从「目」與从「自」的不同😿,而周祖謨顯然是認為「癟」字的正確結構應該為从疒🏋🏼♀️、从自、从侖作「癟」。
《鉅宋廣韻》薛韻中的「癟」字从疒🔌、从自、从册🖐🏿,作「」💋。《集韻·薛韻》中的「癟」字作「
」🎅🏽,《類篇·疒部》中的「癟」字作「
」✋🏼,《篆隸萬象名義》中的「癟」字作「
」🧑🔧,以上三種字書中的「癟」字結構都為从疒👩🏽🎓、从自、从冊,與《鉅宋廣韻》相同。《龍龕手鏡》疒部「癟」字下收「
」🔪、「
」二體🪮,謂🤸🏻:「
或作
。」其結構的不同是一从冊,一从侖🎾。可見「癟」字結構除了有从「目」與从「自」的不同外,還有从「冊」與从「侖」的不同。[2]目前的大型字書、詞書如《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都只收了「癟」這一種字形。
「」、「癟」、「
」三種字形中究竟哪種字形代表了「癟」字比較早的構形呢💙?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癃)」部分收有如下一方:
☐☐及不出方:以醇酒入☐◻️,煮膠🥣⇾,廣☐☐☐☐☐☐☐,燔叚☐☐☐☐火而焠酒中🧝🏿♂️,沸盡而去之,以酒飲病【者】,☐☐☐☐☐☐☐☐飲之❔,令☐☐☐起自次(恣)殹(也)。不已🏢🫴🏽,有(又)復☐🌬,如此數。令。
其中的「」字作🍰:
字形結構很清楚🍷🥦:从疒、从自、从册。
由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寫的《馬王堆漢墓帛書》一書注釋將其隸定作「」,謂:「
,字見《玉篇》🫨,此處應讀為『閉』,即小便不通🕘。」[3]
按將「」字隸定作「
」有4個錯誤:1是字形明顯从「自」,不从「
」👸;2是字下部明顯从「冊」,不从「龠」🏄♀️;3是即使按「癟」字後來的結構隸定,也只能隸定為从「侖」而不是从「龠」,因為「侖」和「龠」雖然在俗書中經常混淆,但是兩者是不同的兩個字;4是「龠」字中間从三「口」,即使隸定為从「龠」也不應該像《馬王堆漢墓帛書》那樣隸定成从兩「口」,因為「
」這一類形體祗在俗書里出現👋🏻,隸定時使用俗體不合適。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將該字隸定作「」,謂:「原作『
』,當系『癟』之形訛。」并謂:「故假為閉。」雖然隸定時將「龠」字寫成从三「口」沒有錯,但是相關解釋并不正確,錯誤依舊。[4]
魏啟鵬👍🏽、胡翔驊《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將該字直接釋為「癟」,訓釋與上兩書相同💪🏼。[5]
周一謀《馬王堆醫書考注》承襲《馬王堆漢墓帛書》一書的錯誤,將該字隸定作「」🥼,解釋其義訓為:「疑為方言,如長沙人在溺急忍不住而立即欲解時👌🏼,常稱為『憋溺』或『憋了一脬溺』🚞,憋溺當即『
溺』🙎♀️,恰好與淋證的小便脹急證狀相符。」[6]
周一謀的隸定雖然承襲了《馬王堆漢墓帛書》的錯誤,但是對「」字在帛書中用法的解釋卻顯然比前述諸書都要好😶🌫️🧑🏽🎨。「癟」與「憋」讀音相通絕無問題🔄,意義上也有一定的關聯。「憋」既有抑制、忍耐意,又有「急」意,尿頻尿急🕳,總像是在憋尿,可又尿不出,這正是古代謂之「癃」,今日稱為前列腺炎的突出徵狀。
通過以上字形的分析,尤其是馬王堆帛書「癟」字字形的考定,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新認識,那就是「癟」字較早的字形結構應該是从疒、从自☮️、从冊的⏫,即《鉅宋廣韻》♠️、《集韻》、《類篇》、《篆隸萬象名義》中「癟」字的寫法以及《龍龕手鏡》中「癟」字的第一種寫法才是正確的,應該代表了較早的構形形態。而巾箱本、黎本《廣韻》中从疒👨🏿🍳👨🏼🚀、从自、从侖的「癟」和宋本《玉篇》、宋本《廣韻》中从疒、从目、从侖的「癟」則都是稍晚的訛體🧏🏻♀️。其中巾箱本、黎本《廣韻》中从疒、从自、从侖的結構又稍早於宋本《玉篇》和宋本《廣韻》中从疒🎙、从目、从侖的結構。从字形上看,「自」與「目」只差一筆🤸🏼♀️,寫得很接近,由「自」漏掉一筆訛變成「目」很正常;「侖」字結構中包含有「冊」,由「冊」訛變增繁為「侖」也很自然。
概括以上論證🧑🏻⚖️,下邊將「癟」字的形體演化過程圖示如下💂♂️:
二
對「癟」字形體的探究到此並沒有結束🧑🏼🔬,我們還必須向上追溯。
首先我們需要考慮的是:「癟」字所从的「」是個什麽字?既然目前已知「癟」字的較早構形作「
」,因此我們需要知道的也就是:「
」是個什麽字?
從「癟」字字形看,按一般的文字構成分析👩🏻🦲,很顯然🚶🏻♀️➡️,其所从的「(
)」在「癟」字中應該是一個聲符♠︎8️⃣,同時也應該是一個可以獨立成字的構形成份。字書中其他从疒的字,其構成形式大都也是如此🎞。可是除了「癟」字和字書中一個結構尚有疑問的「
」字外,除此我們還未見過「
(
)」可以單獨存在或與其他構形成份組合成複合形體的例子,[7]也就是說👩🎤,「
(
)」是個很奇怪的形體,是個我們不知其所以然的字形👌🙈。
要想弄清楚「(
)」的來源🧑🏽🦱,在這裡有必要先弄清楚「扁」字的早期構形及其演變🤍。
在《郭店楚簡·六德》篇中,有三個寫作如下之形的字🚯:
1🙍、 2、
3💚、
三個形體中1💸、2結構相同,都从「攴」作;3从「彳」作。三個形體都有一個相同的部分,寫作中間一個「日」,上下各有一個「冊」的形狀🍮。其细节從第三個形體可以看得很清楚。
這三個字分別對應如下辭例(通用字直接释出)🧊:
1、是故先王之教民也,始於孝悌。君子於此一者無所癈。
2🚶♂️、是故先王之教民也,不使此民也憂其身👳,失其。
3🤽🏿🛐、道不可也,能守一曲焉👱🏻,可以違其惡🔨,是以其斷獄速🧑🏽💼🧽。
劉國勝在一篇名為〈郭店楚簡釋字八則〉的文章中🤌🏻,將3形釋為「徧」,他認為3形右邊从二冊从曰👩🏿🚀,應是「冊」字的繁寫🦹🏼,故應隸定作「」🏄🏻♀️,釋為「徧」🚴🏽♂️。[8]其後受劉國勝一文的啓發🤛🏽,陳偉在〈《大常》校釋〉一文中,對1、2兩形也進行了分析🤱🏼,他同意劉國勝認為3形右邊所从為「冊」的意見,指出1、2兩形从冊从攴,「疑當釋為『編』🕍,指編連竹簡🚢、柵欄一類物品,在此似讀為『偏』。」[9]
對於簡文「道不可也,能守一曲焉」🧍♂️,劉國勝舉《莊子·天下》「不該不徧💁🏼♂️,一曲之士也。」相比照。在解釋簡文「君子於此一
者無所癈」時👵🏼,陳偉舉《荀子·天論》「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物一偏」為證🧘🏿。由此看来,將1🫒、2🌚、3形讀為「徧」和「偏」,按之辭例,非常順暢,結論應該是正確的。不過劉國勝對字形的分析還有缺欠🖖🏼,即他認為3形右邊从二冊雖然不錯,但是認為从「曰」則非是✡︎🫲🏽。字中間所从明明是「日」不是「曰」。他將字形隸定作「
」,無視右旁字形中所从之「日」也不妥。如果嚴格隸定的話,1、2👍🏿、3三形應該分別隸定作「
」和「
」,而所从的不識偏旁應該隸定作「
」。
「」是什麽字呢?我們認為它不是「册」字的繁寫,應該就是「扁」字🖌。「扁」字怎么會寫成中間从「日」,上下各从一個冊的形態呢?這就需要我們進行一些推論💫🫸🏼。
在古文字中,當一個字的整體筆畫偏少🤽🏿♂️,或一個字的一個偏旁筆畫偏少🦹♂️,與另一個偏旁的筆畫多少相差較多因而造成疏密不均,或是兩個偏旁的長寬比例不協調時💆🏼♂️,偶爾會將整個字重複書寫或是常常重複書寫某一個偏旁☘️,以造成字的整體看去方正豐滿及長寬比例的勻稱。相反🤛🏼,當一個筆畫較多的字中有相同的重複偏旁時🏋🏻,常常會省去相同的重複偏旁,以使得字的整體看去清楚疏朗。前一種情況如:
1、 文 2、
3、
胎 4、
後一種情況如:
1、-
潛 2、
-
宜 3、
-
曹 4、
-
𧥑
上揭《郭店楚簡·六德》中的「」和「
」字所从的「
」,後來很可能就變成了「
」,即从「日」从「冊」🐒。由「
」變成「
」正應了以上所論古文字中相反的兩種構形規律。字既有可能本來作「
」,到戰國時期偶爾加以繁化,重複書寫了一個「冊」旁👵🏻;也有可能字本來做「
」👨🏻🦰,後來省略了一個重複的「冊」旁變作「
」。比較起來⌛️,屬於后一種變化的可能性應該更大🐗。
再進一步推測💇🏻♂️,「」形後來就變成了「扁」,即「
」上所从的「日」變成了「戶」。「日」字訛混成「戶」字,在古文字形體演變中確有其例。如「牖」字最早作👨🚀:[10]
1、《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143反
2、《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18反
3、《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及卷前古佚書》20
4、《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書》158上
結構皆為从爿、从日、从用,其構形應該分析為从爿1️⃣、从日、用聲🙆🏿♀️。後來其結構中的「日」形「變形義化」為「戶」,以迎合字義中「戶牖」的意思,「用」聲則訛成了「甫」。因為「甫」字構形中包含有「用」,所以「用」會訛為「甫」🐻❄️。《說文》謂🫘:「牖,穿壁以木為交窗也,从片、戶、甫。譚長以為甫上日也🚶♂️➡️,非戶也。牖所以見日👧🏼。」觀察上引秦漢時期的「牖」字就可以知道,譚長認為牖字結構「甫」上應該是「日」不是「戶」的說法是正確的。[11]
漢代的「編」字和“偏”字或作下列之形👩🏽:
1、馬王堆三號墓牘 2💩、
《漢印文字徴》13·5 3、
谢家桥1号汉墓木牍
所从之「扁」上部雖然已經變為从「戶」,但仍然可以看出原本从「日」作的一些跡象🧕。
在《說文》从「戶」作的字中,「肩」字所从的「戶」也是訛變來的。[12]看來古文字中有不止一個不同的形體訛成「戶」的例子,這也為「扁」字本从「日」⚃,後來訛變為从「戶」提供了一個參證🙇♀️。
可是坦率地講,我們認為「扁」字最早的結構應該是从日、从冊的分析,完全是據現有的字形🍕,依照古文字演變規律進行的一個大膽推測,其中還存在的最大疑難是:如果這種推測是正確的話🛢,就要面對从日☄️、从冊這一字形該如何解釋的問題。如果「扁」字从日🙋🥇、从冊是會意結構,我們至今還想不出一個較為令人滿意的解釋😧;如果「扁」字从冊是義符🌐,从日是聲符,韻按「扁」歸真部🧑🏻🤝🧑🏻,「日」屬質部,則可以對轉相通👨🦯;聲則一屬「幫」,一屬「日」,似乎有些遠隔。但是如《說文》有「汨」字🚿☛,謂「冥省聲」🙅🏽💇🏼♂️,讀莫狄切,又有「䖑」字𓀜,謂「昔省聲」,讀為「鼏」。經研究表明,《說文》所謂省聲的說法大都不可信,「汨」和「䖑」就應該从「日」聲📦,[13]這是从「日」聲的字可讀為唇音的例證,由此看來「扁」从「日」聲的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
如果我們做出的「扁」字最初構形應該是从日、从冊的推論不錯的話💬👩🏼,就可以接著在此基礎上做出另一個推論,即「癟」字所从的(
)就應該是從「扁」字訛變來的,即最早的「癟」字很可能就應該作「
」,後來「扁」字初形所从的「日」訛變成了「自」,「冊」又訛變成了「侖」,於是就出現了「癟」這種形體🎇🦹🏽♂️。「冊」訛成「侖」已見上述論證🙆🏽➰,「日」訛為「自」的例子如金文
字作:
字从土,日聲。《說文》無「」字,但「涅」字下說:「黑土在水中也👩🏿🦳,从水从土日聲。」因為金文「自」字異體寫作:
1🕜、 番君鬲 2、
番仲萬匜 3🤽、
白者君盤
《說文》作「」👨🏼🦱,形體與「日」很接近🪮,極易訛混。因此戰國文字中「
」字所从的「日」大都訛變成了「自」👌🏿,如下列諸字:[14]
1➰、
《古璽彙編》0187
2😞、 涅 《三代吉金文存》20·57
3、 𤶚 《古璽彙編》2402
4、
《古璽彙編》3859
又戰國文字中「習」字从「日」作👉🏽:
《古璽彙編》2181
又从「自」作:
《郭店楚簡·語叢三》
也是「日」、「自」易混的佳證。
「自」字在甲骨文中就用為「鼻」,“鼻”、“癟”二字音近📤,「(
)」從从「日」訛變為从「自」👃,也有可能屬於一種「變形音化」。
以上是就「(
)」是由「扁」字訛變來的推論進行的字形證明📸,下面再從音義的角度對「癟」字最初是从「扁」作的推論做些分析。
從中古音上推,「癟」字的上古音在並紐質部💆🏽♀️,而「扁」字的上古音聲在幫紐,韻或歸元部,或歸真部。如此「癟」和「扁」聲為一系🪙,韻為對轉或旁對轉。從開合口和韻等上看,「癟」和「扁」都是開口呼重紐四等字🛌🏼,因此可知「扁」作為「癟」的聲符應該沒有問題🚵♀️。
從意義上看,「癟」有「乾癟」的意思,而「扁」及从「扁」的字大都有「薄扁」的意思,兩者的含義相因。《說文·疒部》有「」字,釋義謂:「半枯也。从疒😼,扁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
之言偏也。」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謂🏌🏼:「群書皆作偏💂🏼♂️,王冰注《素問》曰偏枯💘,半身不遂。」而「癟」字《玉篇》和《廣韻》的釋義皆為「枯病也。」一謂「半枯」🤙🏻,一謂「枯病」,兩者所說很可能指的是一回事📸。
總括以上,我們的結論是:「癟」字所从之「(
)」最初很可能是由“扁”字訛變而來的,「癟」字與《說文》的「
」字很可能本為一個字🫶🏼,後來因字形的訛混或詞義的區別🌡,才分化出了「癟」字。
三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論證🙋🏽,下邊試對秦陶文和秦印中的幾個未識字進行考釋👌🏼𓀂。
古文字中「冊」和「𣏟」兩個字的字形有些接近,因此有時會產生訛混,如金文散字或作:
散姬鼎
所从的「𣏟」字下部連寫🚶♀️,變得有些近似「冊」。曶鼎中有一個从「𣏟」的字寫作🕵🏿:
所从之「𣏟」加上了二橫🧠,下部變得更像是「冊」,介於「𣏟」和「冊」之間🍠。這與下列「麻」字的寫法可以相比照:
《戰國文字編》頁492
三晉官璽中有一方「疋嗇夫」印🙅🏿🧑🏼🚀:
「疋」應讀作「胥靡」,「胥靡嗇夫」就是管理奴隸或刑徒的嗇夫📠。其中「
」字作「
」,與下列古璽中的「
」字寫法相近:
《古璽彙編》2292
所从之「𣏟」形下部也都加上了兩橫,變得類似於「冊」⭕️。
戰國中山王器中「嗣」字在方壺上寫作:
《中山王器文字編》頁66
在圓壺上寫作🏌🏿:《中山王器文字編》頁37
以往皆以為「」字从「廾」。其實「
」字所从之「
」很可能就是由寫成介於「冊」與「𣏟」之間的那種形體訛變來的❇️。如果將「
」所从的「
」形再省去中間的兩橫筆,就會變得與「廾」完全相同。
同時从「冊」的字或在上邊加上兩點,或是上邊出現兩歧的筆畫,如:
師酉簋
虢弔鐘
這種形態如果省去下部的兩橫筆🏃🏻,就會變得與「𣏟」很接近。
「冊」與「𣏟」可以訛混的最好例證👨🏻🏭,莫過於戰國文字中「典」字的寫法🎅:
1、《古璽彙編》3232
2🚟、 陳侯嬰齊敦
3💂🏿♀️、《包山楚簡》3
4👧🏼、《望山楚簡》1·1 5⛹🏽♀️、
《包山楚簡》7
6、《包山楚簡》13 7、
《包山楚簡》16
「典」本从「冊」,但上引楚文字中的「典」已經都變成了从「𣏟」。秦文字中這種現象也比較突出🐗,例如秦文字的「掄」字作🥯𓀄:
《秦印文字彙編》頁234
其所从的「冊」字也寫成既像「𣏟」,又像「冊」的形態🚴🏼♀️。
秦印中有如下一方半通印:
《澂秋館印存》37
印文為「駱」🧙🏽♂️。其中的「
」字以往不識,《秦印文字彙編》列入附錄,《戰國文字編》隸定作「
」,列入疒部。通過比較可以看出,「
」字下部所从的「
」,正是作既像「𣏟」,又像「冊」形⤵️。既然已知古文字中「冊」和「𣏟」極易發生訛混,秦文字中這種現象又很突出,就完全可以將「
」字所从的「
」直接視為「冊」,如此「
」字从疒🤳、从自、从冊🧜🏻♀️,與前邊論證過的「癟」字的早期構形完全相同🈯️,因此「
」無疑就是「癟」字⚖️。這是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癟」字字形,彌足珍貴。
某藏家藏有如下一件秦陶文,上有一字:
字从疒👷、从自、从𣏟,與上邊考釋的“”字結構完全相同,顯然也應該釋為“癟”。
某藏家收有如下二方秦印🛅:
第一方為半通印,印文為「杜」🖐🏽,其中的「
」字舊不識👩🌾,或釋為「翱」,不可信。其實這個字的左旁與上邊考釋過的「癟」字作「
」形的中間部分「
」形完全相同🙆🏿♂️,因此字可以隸定作「
」。這是除了「癟」和「
」字外🤾🏿♂️,目前所見「
(
)」與其他構形成份組合成複合形體的唯一例子。前邊論證過「癟」字所从之「
」最早可能是由「扁」字訛變來的推論。如果這一推論不誤,則「
」既可能是从「癟」之省,也可能就是从「扁」。不論字形如何解析,「
」字从「
」从羽🛂,都可以釋為「翩」🧝🏽。第二方是一方單字璽🩶,字从
从羽,
字下部寫成了“𣏟”🪸🈂️,所从羽字寫成了上下結構👩🏻🍳。這個字與上釋的“
”字無疑是一個字,所以也應該釋為“翩”。
最後還需交待一句👴🏿,那就是:「癟」字所从之「」本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字,與「扁」并無關係的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從上釋秦文字中的“癟”和“翩”所从之“
”都从“𣏟”來看,“
”有可能最初就从“𣏟”,是後來才訛混成从“冊”的。“
”最初可能就是从“自”从“𣏟”的一個形聲字,即从「自」(鼻)為意符📐,或既是意符又有表音作用,从“𣏟”為聲符🙍🏻♂️,表示「憋氣」一類的意思的可能同樣也是存在的🙋🏿♂️。因為我們目前所見的資料還很不夠🐒,所以以上的推論還需得到進一步的驗證🦹💁🏼♂️。
2009年2月寫於復旦大學光華樓
[1] 周祖謨:《廣韻校本》(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第三版),頁545👮🏼♂️。
[2] 黎本《廣韻》屑韻中的「癟」字下部所从之「侖」訛變成了「俞」。俗書中「侖」💔💂🏽、「俞」二字經常相混🫴🏽。故宮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屑韻中的「癟」字所从的「侖」字上部的「人」形訛變成了「大」。因這兩類字形不多見🙋🏼♀️,情況特殊💷,故本文不予論列。
[3]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頁45🧑🍼。
[4]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11月),頁450。
[5] 魏啟鵬😷👩🏿✈️、胡翔驊:《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年6月)🗜,頁85。
[6] 周一謀🧜🏿♀️、蕭佐桃:《馬王堆醫書考注》(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7月)🙆🏼♀️,頁120。
[7] 宋本《玉篇·水部》有「」字,上从洎,下从侖,《集韻》至韻作「
」,故宮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至韻兩見🪳🙍🏽,作「
」和「
」😆。可見此字結構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切分。胡吉宣《玉篇校釋》、周祖謨《廣韻校勘記》、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增訂本)皆以為字應作「
」,為从水从「
」。
[8] 劉國勝文見《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5期🥤𓀗,頁42-44。
[9] 陳偉:〈《大常》校釋〉,載《郭店竹書別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頁132。
[10] 下列「牖」字中1形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頁108誤摹為从「戶」作🫄🏿;3形《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頁470也誤摹作从「戶」作🔨。
[11] 關於「牖」字構形的分析見拙作〈談考古資料在《說文》研究中的重要性〉,載《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頁223-241。
[12] 關於「肩」字字形的演變見徐寶貴:《石鼓文整理研究》(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頁833-834。
[13] 關於「汨」、「」从「日」聲的論證見李家浩〈說「
」〉❔,載《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版),頁488-491🗜。
[14] 關於有關戰國文字中从「」諸字的考釋見朱德熙、裘錫圭〈戰國文字研究(六種)〉🙏🏽,載《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版),頁31-53。
本文為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怎么有的字不顯示?
您看看是不是這個問題𓀑?
就是這樣的💹。以前的網頁可以隨意放大看,文字都在框內自動換行。這個總有幾個字看不見𓀈。不過下載word版可以。
O(∩_∩)O~又是啥故障了?
啊,這是編碼轉換出了些小問題,謝謝提醒!
有的字不显示,先转换成“方正--超大字库”🤾🏻♂️,然后再转成“宋体”。试试看𓀂🦅。
转成“超大字库”就可以了。原文字迹在我电脑上字画模糊💣,转成“宋体”后,显现就清晰了👩🏻🌾。
《郭店‧性自命出》54「獨處而樂👨🏼🏫,有內△者也。」「△」作
佑仁先生揭示出的新蔡简的这个字形很重要🛼。仅从字形看,很可能与“瘪”字有关⚗️🦆。关键是如何解释其在文句中的用法。敬俟高明。
再進一步推測,「」形後來就變成了「扁」,即「
」上所从的「日」變成了「戶」。「日」字訛混成「戶」字,在古文字形體演變中確有其例。
------------------------------------
集成4311師【臼/言+犬】簋銘云🦹🏼🎡:「余命汝死(尸)我家,兼司我西扁(偏)東扁(偏)僕馭、百工、牧🚣🏽ℹ️、臣妾。」﹝西晚﹞。扁(偏)🤵♀️,即杜預注為「東偏,東鄙也」之義。參見《銘文選》第三册384號🔍、
劉老師在台灣的文字學會上宣讀這篇文章時,講評人蔡哲茂先生已提及集成4311這個字☢️,我記得劉老師對此字有另外的思考。
佑仁:
我記得劉老師對此字有另外的思考。
可惜劉先生此文未作說明,不知其具體看法為何👉🏿🪅?若可提一下,扁字演變過程就更清楚了。
论述得很充分。但是,马王堆帛书出土了从自从册的癟,并不能证明其他字形非正形。一旦有更古老的资料🐾,又回到了原点。
的存在,就不能轻易否定“癟”的形构✊🏻。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