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8 雷成 中国青年报
“放水”🏋️♀️?遭学生嘲笑 严格?遭学校施压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成教师“噩梦”
为赶时间,老师帮学生补写“参考文献”
下周一早上,打印装订好的毕业论文就必须摆到系教务秘书的桌上了🥼👱♀️。周五下午,徐妍(化名)对她指导的学生“会交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心里还没有一点儿底。
在贵州省某高校新闻系任教的她又一次给学生群发短信:“孩子们,下午4点前务必将论文最终稿发到我的邮箱里!🦋!!”
徐妍的3个“孩子”,一个在陕西找工作🧑🏽🦳,一个在湖南找工作👨❤️💋👨,最后一个倒是在学校🧖🏽,也天天奔波在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之间。
下午4点,她准时打开邮箱🙎🏽♀️👮🏼,已经有两篇论文在等她了🗂。在陕西的学生小邹还没有交✷,不过他的QQ倒是闪起来:“老师🐬,我还在改,再等等啊。”
打开交来的两篇一看🚺🤵🏿♂️,其中一篇论文格式不符合学校的要求。徐妍跟学生小李交涉:“赶紧改!”
小李说:“老师,我不知道论文的格式是什么样📒。”徐妍奇怪:“你们不是每人都领了一本《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规范》吗🕷?”小李回答:“没有啊!”
徐妍无法,只好叫她找宿舍的同学借一本看看☆。过了一会儿🧑🏽🎤,小李在QQ上发过来一个鬼脸:“噢🟤,找到了,是有这本书!”还安慰徐妍👳♂️:“你别急啊🍿,我现在就改。”
徐妍气得两手搁在键盘上半晌,不知道该说什么。
到了晚上💥,小邹的论文总算写完了,可是没有附上参考文献👨🔬。徐妍只好再给他打电话,可小邹很犯愁:“老师,我下午是在网吧里写的,现在没有电脑了🍙,怎么改啊🤵?我明天坐火车回贵阳,回来再加上行不行🧛🏼♂️?”
徐妍一算时间来不及了,只好说🐵:“算了!我帮你加吧!”
这是徐妍工作三年来第一次指导本科毕业生写论文。为了保证质量,她婉拒了很多学生的请求🏇🏿,只留下3个学生。
后来她才知道🤏,这么多学生想请她当指导老师🍡,是因为她是“新手”,被认为“好说话”。
指导论文就是和学生斗智斗勇
对另一高校法律系的副教授欧阳微来说🐫,帮学生补写“参考文献”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事”。作为教学骨干👳♀️😷,欧阳微每年都要带10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写论文:“格式不合格🚍,我看都不会看一眼,你改对了再交给我。”
尽管态度比徐妍“强硬”得多👏,但在欧阳微看来☣️,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也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苦差事。
“现在指导论文就是和学生斗智斗勇。”欧阳微说,其实👩🏽🚀,学生们都知道,就业压力大,如果因为写论文而耽误了找工作,老师们也于心不忍,“于是🧁,学生们就利用老师这种矛盾的心理🤷🏻♀️,一次次试探我们的底线🎧。”
这种斗智斗勇从论文开题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徐妍说,开题时,她被学生列出的论文题目“吓到了”。“一个想写‘论新闻与法治’🧘,还有一个题目是‘经济新闻研究’,都是大得可以出本书的题目🤬。我只好从头教起🙆🏻♂️,怎样选择一个小而易于着手🐇、平时思考和积累比较多、自己又感兴趣的题目。”
第二次讨论题目,总算达成了共识。根据不同的题目,徐妍认真为每个学生列出了书单,叫他们回去好好研读后再动手。
没想到,一个月后🤣,学生们交上来的论文初稿,和当初确定的题目根本不一样。
“后来我才想明白📭,我们之前讨论的论文选题,都是他们临时搜索的或者想出来的,哪儿有什么兴趣🔡👰🏼,哪儿有什么思考,哪儿有什么积累?”
论文指导包括一系列琐碎的事务
最直接的交锋当然是“抄袭”与“反抄袭”📰。
“几乎没有完全不抄的学生👩❤️👨。”欧阳微说,区别只在于:聪明一点的学生抄书,不聪明的学生才抄网络。
欧阳微见过的最极端的情况是:“曾经有一个学生🪥,第一稿拿给我,从网上下载的全文除了作者名字外一个字没改。第二稿,又用两篇文章简单粗陋地凑在一起,还是一个字也不愿改。”
“其实,指导老师的工作主要就是查看学生是否抄袭。”云南一所高校国际贸易系的副教授李春艳说🙍🏼♂️🦹🏼♂️,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反抄袭”的工作量实在太大🙅🏻。今年💂🏼🌅,她和同事们组织了低年级的学生集中到电子阅览室一篇一篇地查看👨🏽💻,“凡是网文引用过半的,一律取消答辩资格。”
经过比对后,一大半论文得返工重写🧜🏼♀️。但这也无法阻挡学生们“前仆后继地抄”👖。
“他们都学乖了🏸,怎样抄出水平、抄出风格,还要抄得让人搜索不到,这技巧都够写一篇论文了。简单地说🧚🏽♀️,同一句话👷🏽,主动变被动,能倒装的句子就倒装,想法子把原意换种方式说出来。”欧阳微总结说。
徐妍说,三次易稿,其实就是逼着学生把论文打磨得没有抄袭痕迹的过程。“最开始,他们只加上了一些起承转合🙍♂️,我不满意;他们又把几篇相似文章的内容拆分重组,我还是没通过;最后才用自己的话重新写了一遍◾️。”
其实🤦♂️👩🔧,反抄袭只是指导教师职责的一部分🈶。指导工作还包括
目前看来,本科生写毕业论文没啥大意义。支持!
看完之后🧑🏿⚕️,
无明业火,
油然而生📧!
师生关系闹到要斗智斗勇,实在 ... ...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