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盗墓贼的黑暗世界
专家认为,一些媒体的“鉴宝”、“收藏”等节目,是在变相鼓励盗墓行为
肆无忌惮的盗墓贼
4月22日,星期四🟰。位于北京南城的报国寺,像以往的很多个星期四一样,人潮涌动。人们是到这里每周一次的古玩集市上来“淘宝”的💃🏽。数百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摊贩,在报国寺里摆起了地摊,每人守着一块不大的地方,面前摆着各式古玩,一些大件、易碎的瓷器被卫生纸包裹着,以免被碰破🫏。
在一棵挂满花朵的玉兰树下,一个瘦小男子蹲在一堆瓷器后面。看到记者拿起一个小瓷碗,他赶紧热情地推销起来。记者询问这东西的来历,他迟疑了一下,然后小声说:“从坟里挖出来的。”他的“坦率”,令记者大吃一惊。以为记者不相信,他伸出手指炫耀道:“看我指甲缝里的土,怎么洗也洗不掉。”
他的指甲缝里确实全是黄色土渍。记者还看到,他的手腕处也有些惨不忍睹,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土黄色的斑点,显然是土渍已渗入皮肤。“盗墓的胎记啦,怎么洗也洗不掉。”若无其事地说完这句话,他又拆开手机给记者看♓️🙋🏿♂️。机身内部也有许多土渍。“有一次掉到坟里了,怎么也弄不干净🧎。”
这个公然炫耀自己“盗墓贼”身份的男子,名叫董牧(化名),二十七八岁模样,自称已盗墓4年。说起这个话题时,他眉飞色舞,毫不避讳。
自从加入盗墓这个“行业”,董牧便成了一个游民✊🏽。他不断地在最荒僻的农村与最繁华的都市间奔波交易,至今仍未娶上媳妇。来北京后,他在朝阳区潘家园附近花380元租下一间平房🦆🧑🏻🦲。刚来时,屋里连张床都没有,他就睡在地上🙆🏻♀️。几个月前,他终于出手了几件文物,这才有钱买床。
现在,除了盗墓,董牧根本不想干别的活。“如果做别的工作,几年下来还是那个样子。可是盗墓就不同了,这是个运气活,虽然不是挖每个墓都能发财,但一旦运气来了就能发大财,‘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
在进行此次采访之前,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只知道我国的盗墓现象十分严重,但绝没想到盗墓者们竟然如此肆无忌惮。董牧之流何以能像卖大白菜一样,堂而皇之地在公开场合出售从古墓里挖出来的文物?像他这样的盗墓者究竟有多少?我国的文物经得起他们如此疯狂地盗取吗?除了匪夷所思,记者更感到忧虑。
盗墓“四字诀”
在今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一些文物专家痛心疾首地指出,目前,有10万盗墓者游走于我国各地;盗墓行业已经实现了产业化,使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已在考古领域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谈及盗墓人群,他痛心地表示:“过去,只有文物大省才会出现严重的盗墓现象,但现在的情况是,哪里有古墓,哪里就有盗墓者。而更可怕的是,盗墓者不仅分工明确、工具完备,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掌握了比较专业的考古知识🙎🏼♂️🟩。”
我国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拿起洛阳铲(一种考古工具),不管早和晚,发家去盗墓,致富靠文物。”一些地方的村民更是“男盗墓、女送饭”,以盗墓为生。李健民对此深有感触。数年前,他曾在山西省曲沃县参加对西周古墓的考古发掘工作,当时,附近的不少村民都围了过去
东汉时期常见的八女投江图?
——这是啥子典故?还“常见”🧣?有了解的么🫴🏻?
【丰碑拓片】邢义田💁🏻♂️🔀,
〈格套、榜题、文献与画象解释:以一个失传的「七女为父报仇」汉画故事
邢义田先在《汉碑🧑🏽⚖️、汉画和石工的关系》一文涉及到格套与榜题的关系问题,后又以一个失传的“七女为父报仇”汉画故事为例🤾🏿♀️,对格套、榜题、文献与画像解释详加探索..……
既然失傳了,怎麽勾稽出來的?可信不?在漢畫像中真的“常見”麼?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什么东西一旦跟市场利益挂钩,我们只能用三个字来形容🏕,扯淡了。盗墓这活,风险小回报大,不蔚然成风还怪。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