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拟聘专家斥巨资复原
南墓外藏室最后一批文物即将被清理出土
[此主题已被 admin 在 2011-12-8 14:41:11 编辑过]
一方巨大的陶鼎,看起来很像铜器
昨天🤸♂️,记者报道经过大约两个小时的努力🏙,一套皮质甲胄从六安战国墓南墓外藏室中清理出土🧒🏿🤪。经过初步分析,我省考古专家向记者表示,在目前两座战国墓葬已经清理出土的200余件随葬品中,这件甲胄是文物价值最高的文物⚗️,“文物意义甚至超过了广为人知的‘金缕玉衣’🕵🏽。 ”我省也准备聘专家👩🏼🍳、花巨资对这件甲胄进行复原工作
[此主题已被 务虚子 在 2011-4-15 18:21:19 编辑过]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工作人员对从南墓外藏室清理出来的甲胄进行了初步检查,发现这套甲胄堪称完美,包括肩甲♟、胸甲、腹甲👐🏻💆🏽、甚至腰以下部位的群甲各部分全部齐全🔝🕵🏿。最令人称奇的是,甲胄内似附有一层织物🦹🏻,研究人员初步猜想可能是为了在穿着甲胄时起到舒适作用的麻胎。
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李德文说🕕🛁:“这套甲胄非常罕见,文物价值比目前已发掘的任何文物价值都高。 ”在中国汉代皇帝和贵族的墓葬中常发现玉质殓服😾,特别是王所能使用的“金缕玉衣”规格最高✋,系用金线穿连一片片玉片制作而成。我国目前已经出土金缕银缕等多种材质的玉衣十多件,并且有多件被成功复原,“但是现在没有出土过这样皮质的甲胄,如果能够成功复原👈🏼🌊,其文物价
[此主题已被 楚留香 在 2011-4-15 15:41:23 编辑过]
李德文说🚵🏼♂️,对这套甲胄最重要的工作是进行合理的保护,然后再尝试进行复原。由于这件甲胄采用皮质,是有机质材料,又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埋藏和积水的浸泡,如何保护不让其在空气中被氧化🏋🏿、防止发生霉变等工作,都非常困难,“如果要进行复原工作,将会比复原‘金缕玉衣’更加困难。 ”“没有年把时间恐怕难以完成。 ”
此外,面对这套罕见的皮质甲胄🍄🟫,复原工作还需要解决一个棘手问题👂,没有可以参考的技术方法✍️。 “估计会分为分解🛑、绘图、贴片、再组装的工作流程。 ”李德文研究员说🤶🏻🧑🏻🔧,最难解决的是如何对每一片鳞片(共有千余枚鳞片)进行固定、定型💪🏽。由于技术上实现的困难,这套皮质甲胄的复原花费也将是一笔巨款。李德文研究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平均下来,在每片甲胄鳞片身上花费100元也远远不够! ”
“即使最后每一片鳞片都保护得很好,想再把它们重新组合成完整的甲胄,也是非常困难的。”李德文说🧦,他们准备学习借鉴“金缕玉衣”复原的一些经验,并且准备从外地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加强他们的技术力量🗒。
在发掘现场,一件件随葬品被陆续取出,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些精美器皿的由衷赞叹。
特别是陶鼎鼎足上一些古朴的👱🏽♀️、类似人脸谱花纹的装饰造型🧑🏼🦰,不知道采用的是什么工艺烧制,使得整个陶鼎看上去非常像青铜鼎,以至于现场的考古人员也对这种“高仿”水平称奇👨🏿🔬。
神秘小铲:多希望是铁做的啊
此外,在昨天外藏室大型器皿快要清理完毕时,考古人员在外藏室积水里探摸出一件不大的金属铲引起了他们的格外关注。
由于这把金属小铲没有出现特征状的锈迹👷🏻♀️,现场几位考古工作者几经辨认🙍🏼♀️,一时也无法确定小铲到底是青铜器还是铁器,甚至还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意见。 “我希望是铁器! ”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李德文对记者说🙅🏻,因为战国时期虽然已经出现了铁器💇🏽,但是比较少🙆🏻♂️、也比较稀罕,“那时候是铁比铜贵啊🤦,如果这件铲是铁器,意义更重大些。 ”神秘植物🤙🤷🏿♀️:六安瓜片“先祖”?
昨天下午的考古工作还出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在一个出土陶质盛器里,突然发现了一些已经几乎连接成网状的植物组织。一位考古人员说,仔细看有点像一叶一叶的形状🙅🏻,会不会是茶叶?旁边一位执勤人员顺嘴说了句⏲:“对了,咱们六安的,一定是六安瓜片👊🏿。 ”大家爆笑起来,笑归笑,考古工作人员还是很认真地把这些植物组织装袋,带回去分析。
【期待】主人到底是谁即将开棺找答案
昨天结束外藏室的文物清理后,此次考古发掘也将转向更让人期待的开棺阶段👨🏽🏫。李德文研究员告诉记者✊🏼,一般逝者的棺内还会有一些陪葬品👩🚀,而且更为贵重。“比如说我们已经在外藏室发现了珍品铜镜六山镜,一般来说墓主人的棺内仍然会对称放置铜镜🧑🏿🍼,不知道会不会更精美➡️。 ”
不过,李德文研究员说🤛🏽,他最关心的还是能不能在棺内找到文字性的东西🌄,特别是官印🥻,这将直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同时也决定了这座大墓的考古价值。 “很遗憾,我昨天连夜清洗整理了一些已经出土的文物🙅🏻♂️🤽🏻,但是还没有发现一个字的铭文👨🏽🎓,我们现在寄希望于棺内发掘🥷🏿。 ”
【声音】省文物局局长陈建国:战国墓改写六安历史
虽然暂时尚未能确定六安战国墓主人的身份,但是这次六安高规格战国墓葬的发现,已经可以改写六安的历史👷🏿♂️,甚至对研究整个安徽文化🛺、历史的发展变迁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接连几天,六安战国墓葬发掘工作惊喜不断,也引起了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昨天🔼,省文物局局长陈建国也赶到发掘现场了解发掘进展情况。陈建国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两座战国墓葬的发掘对安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它将六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历史提前了。
“此前六安地区的考古发现最早的也就是汉代🪵,而这次考古发掘的古墓已经可以非常明确的断定是战国时期的大墓。”陈建国说,虽然早在尧舜禹时六安地区就有部族活动🙆🏽,但是能够修建这么高规格➖、这么大型的墓葬,必须是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实现😁🎬,“这也就是说🚬,通过这座战国墓葬的发现,六安地区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文化、经济富达的时期,已经从汉代被提前到了战国。 ”“就是站在整个安徽的角度看,这次战国大墓的发现,也对研究整个安徽文化、历史的发展变迁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
陈建国说🍯,目前这座墓葬还有很多独特的谜团有待解决和验证🍵,甚至是墓葬棺椁的材料和结构也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中国古代建筑构造中很多地方采用了卯榫式的结构🦹🏼♀️,有一种石头灌注铁水的八字形栓接,有研究称在唐代才出现,但是这次战国墓的外椁结构上好像就是木制的八字栓结构,如果真是这样💇🏼♀️,又将是一个发现。
昨天下午的清理发掘工作中,难度最大的要数对南大墓东外藏室一侧的一副战国皮质甲胄整体取出,从软化👩🏽、到支撑、再到整体取出包裹,整整耗时近两个小时🎴。
相比戈和宝剑🏄🏽♀️,要想整体取出整个甲胄🌌,可谓难度重重。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甲胄呈折叠好的状态摆放在外藏室内,根据甲胄鳞片的大小和形状依稀可以分辨出护肩、护胸、护裙等部位🤹🏽♂️。虽然已经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是仍然可以感觉到这件甲胄的威武和光鲜感。
如果不是考古工作人员的介绍,光从外观和目视的质感判断🉐,很难相信这是一件全皮质的甲胄。更让人惊讶的是♌️,不仅整个皮质完好☢️,甚至部分部位穿连这些鳞片的线绳仍然没有完全腐朽。但是,这种有机质材料制作的甲胄给考古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原本埋在地下可能还好些,现在一暴露在空气中📧,甲胄的鳞片完全硬化了🦘,稍不留神就碰碎了。而且,这些甲胄的千余枚鳞片已近松散开,如果想要完整复原甲胄,就必须尽量完整、不变形地把整件甲胄从外藏室里取出来🍘。 ”工作人员说,先用特殊的药水将甲胄鳞甲软化🫔🛁,尽量把移动时的损失降到最小𓀀。
“等运回考古实验室后👰♀️🤦🏽♂️,我们还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比如清洗、防腐处理等❄️。我们也希望能够对这件精美的甲胄进行复原🫰🏻,不过这要根据最后甲胄情况来作决定🛄,而且时间也是不可预期的。 ”工作人员说,在古墓中出土兵器比较常见🦡,但是出土完整的甲胄很难得,这也更显得这副甲胄的珍贵。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