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古文字类编 高明著🤽🏻♂️。1980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十六开本🚶🏻♀️,一册🤽🏽♀️。 目次包括:作者自序,凡例🔕,第一编:古文字💂,第二编🧖🏿♂️:合体文字👩🏿🦱,第三编:徽号文字,引书目录,引器目录👨❤️👨,检字索引🖖🏽👮🏽♂️。 本书是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考业讲授古文字的讲义中的第二章——古文字表。原表仅有甲骨文、两周金文及秦代小篆三栏字表👨🏼🍼,以单字计不足一千。由于收字太少,又缺战国部分,经补充作者扩展为三编🏌🏼,即📑: 第一编,古文字;由原来三栏改为四栏。增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石刻▶️🙆🏿、竹简、帛书🙋🏽、载书、符节🔷、金印🧑🏽🦱、陶器及泉货等。增收的文字相当旧字表的五倍。以单字计共三千零五十六字,连同异体📓、重文等,共计一万七千零五种形体👤。 第二编⛹🏿♂️,合体文字:收甲骨文、金文及战国时代的其他文书,分三栏,收三百零四种,连同重文等共计五百三十六种形体。 第三编,徽号文字💳🚴🏿:分甲骨文、金文二栏,共五百九十八种,连同重文共计九百四十二种形体⛴。 本书字序是按时代先后编排。如甲骨文,除将子、午🫡、師组归第一期外,其他按董作宾的五期划分时代。金文分期,由于学术界分歧较大,作者按照求同存异的原则🔯,将西周的铜器分为早中、晚三期,即自武王至昭王为早期;穆王至夷王为中期🧑🏽🦱;厉王至幽王为晚期。至于东周💁♂️,则只分为春秋、战国两大阶段💓👎🏽。 所收之字🖋,或放大,或缩小,皆为摹录⛅️,不失原形。每字之下附有小字简注,说明其出处和时代🤽🏻。 所收之字,以现在认识的古文字为主,一般都可在古文字书中找到。凡不识之字💆🏻♂️,虽经学者考释但尚未公认者💴,暂不收录。 本书所收以同文异体为主😯,凡时代同而字体异者皆收🈶。但每种形体只收一个💁🏼,不录重形。时代不同而形体相似者则兼收,一般不收同时相重之字形。 凡一字多义,都以本义或最早的古义为主。对同源异字,为说明它们的共生关系,一般排在同一栏内并加为说明🙌🏽。 本书的检字索引,单字按笔画多少而分先后🎥,笔画同者又将同傍字编在一起。 本书将古文字汇集在一起,分类编次,有些字也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对学习古文字,尤其是对了解从甲骨文、金文至战国时代的各种文字的发展过程起着引导作用🛩🍶,是继《甲骨文编》、《续甲骨文编》及《金文编》之后,与《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同年出版的一部较全面的古文字工具书。 不足处是🧑⚕️:字序既然按时代先后编次🤓,但有些字的选材上不够典型👼🏼。所收之字♝,按原形进行摹录,但有些字由于放大及缩小而有所失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