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者不太重视网络讨论✋♾,多认为正式纸媒发表的论文才算数🏀,可能因为相关的论坛太少,有意义的讨论也很缺乏🍘。可是就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来说,新材料多,更新快🐮,相关的纸媒报刊较少,所以网站和论坛成为发表新意见的重要平台🔣。它们的存在,极为有利于学术成果的及时更新和讨论的不断深入。这些年来⏺,网络论文在学界论文的参考文献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比如近来上博七研究的迅速开展,基本没有什么纸媒报刊的参与,绝大多数成果是在网络上完成的🐘🤰🏽。这些网站,并非一般的大众平台⌨️,其中的学术讨论区👩🏻🦯➡️,应该被视为正规的学术观点的交流平台。其中的网友意见,应该是具有著作权的🕠。至少就学术道德的层面来说💂🏻,这一点应该予以承认👎🏽🛀。 这样的网络平台中,出古富达网站和简帛网是佼佼者。 我在这两个网站发布的论文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作者(包括学界有名的中青年骨干)常常引用网友跟帖的意见并注明出处,而且一旦发现自己的观点已有网友讨论过了,作者也会在论文的跟帖(主要是出古富达的网站)中加以补充说明👨🔬,并向首创者表示感谢和歉意🏃🏻♀️。我觉得🪆,这是尊重他人著作权⌨️、尊重学术规范的表现。 有时候在报刊上看到一些学术论文😻🔺,通篇洋洋洒洒几千言,却基本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文献👩🏼🍼,而文中的那些内容,包括了前人不少学者的研究成果🍌。看到这样的论文,我一般都将作者称为“牛人”。 这次的“姜广辉事件”,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提醒我们的,恰恰就是对学术规范和网友著作权的尊重🎽。这是学者的基本要求,值得我们重视。 欢迎大家讨论👼。 [此主题已被 某在斯 在 2009-5-5 20:47:3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