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華簡《筮法》八卦圖“坎離易位”的一點推測
清華簡《筮法》有一幅八卦圖,如下🙎🏻♀️:

《筮法》八卦圖
此圖外圍卦序與後天八卦圖大體一致🤸♀️,唯一不同是坎、離兩卦位置相反——這一點王寧先生已經指出。

後天八卦圖
《筮法》八卦圖與傳本後天八卦圖坎離位置相反🎅🏿,似乎有可能是因為早期文獻中兩卦與陰陽的對應關係發生過變化🤜🏽。
馬王堆帛書《周易》卦序與今本不同🙋♀️,其排列次序以鍵(乾)🧝🏼♀️、根(艮)、贛(坎)🫷🏽、辰(震)💶🏣、川(坤)、奪(兌)、羅(離)、筭(巽)爲上卦,以鍵🐦🔥、川、根、奪、贛、羅🤰、辰💢🐌、筭爲下卦👨👧👦,然後以上卦的每一卦分別與下卦的八卦組合而形成六十四卦。
上卦順序
|
乾
|
艮
|
坎
|
震
|
坤
|
兌
|
離
|
巽
|
下卦順序
|
乾
|
坤
|
艮
|
兌
|
坎
|
離
|
震
|
巽
|
值得注意的是,《易傳》有一段文字,當與下卦的排列順序有關。該句帛書《衷》篇寫作💂🏽:
天地定立(位)🍥,山澤【通氣】,火水相射,靁(雷)風相 (薄)🧏🏿♂️,八卦相庴(厝―錯)🧘🏽。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衷》篇“火水”的排列恰也與卦序相反🫄🏻。
帛書下卦順序
|
乾
|
坤
|
艮
|
兌
|
坎
|
離
|
震
|
巽
|
天
|
地
|
山
|
澤
|
水
|
火
|
雷
|
風
|
《衷》篇文字卦序
|
乾
|
坤
|
艮
|
兌
|
離
|
坎
|
震
|
巽
|
天
|
地
|
山
|
澤
|
火
|
水
|
雷
|
風
|
韓本🦵🏿🙇🏿♂️、漢石經本該句與帛書本不同𓀝🦙,韓本作‘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二句顛倒🧎🏻♀️,又多一‘不’字。漢石經‘薄’字以上與韓本同,以下殘缺。張政烺先生說:
易卦坎水離火,罕言離坎者📙,帛書“火水”二字顛倒🧝🏽♂️,當從韓本乙正✮。帛書八卦順序爲乾(天)坤(地)、艮(山)兌(澤)、坎(水)離(火)、震(雷)巽(風)🤵🏿,韓本震巽移在坎離之前,相射上又增一不字👨🦼➡️,皆與文例不合🧑🍼🕢,然似學者有意爲之,非一般偶然筆誤也。
帛書“火水”二字顛倒,會不會不是偶然的筆誤,而是保留了古本的一些遺跡呢?韓本該句的錯亂,似乎也有可能是由於坎離屬性的改變,後人再次修改造成的💂🏿。
今本《易傳》對八卦屬性的分配是✍️: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9️⃣,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乾、震、坎、艮是男,為陽;坤🫦、巽、離🏋🏼♀️🏄🏿、兌為陰,是女🚵🏻。
按照今本《易傳》🛝,坎水屬陽,離火屬陰。但是在中國更原始的二元對立的觀念中🏃🏻,火無疑應該屬於陽,而水則無疑屬於陰。研究易學的學者早已指出這兩種思想存在衝突。這種衝突,在帛書《衷》篇也有反映🏊🏽♀️🅱️。《衷》篇明確提出水屬陽而火屬陰:
重陰 (者)沈🎇,故水不吉也👨🏻🌾。
僮(重)陽 (者)亡,故火不吉也。
比勘今本《易傳》可以發現,這種水為陰🔺、火為陽的觀念完全消失了👩🏻🦰🙆🏽。這似乎可以說明👨🏼✈️,早期易學(或許只是早期易學的某些學派)曾主張離火為陽、坎水為陰👷🏽,但這一學說由於與後來成為主流、並保存在今本《易傳》中的八卦陰陽屬性學說相悖💳,因此被拋棄了——而清華簡《筮法》和馬王堆帛書《衷》篇則保留了這一學說的一些遺跡。 |